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绿地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城市居民户外游憩、娱乐、审美的场所。然而,在城市迅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城市绿地的分布不均衡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政府公认的社会问题。以往绿色公平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第一,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少数种族、贫困人群、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但缺少对性别差异的关注;第二,基于居住区的潜在绿地可达性测度并不能够准确反映个体实际出行绿色感知的公平性;第三,对造成绿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机制依然缺少研究。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视角来综合研究城市街道绿色公平和社会空间分异。个体日常出行与街景绿视相结合作为出行质量的量化方式,而性别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作为街道绿色公平的理论基础。借助街景图像识别技术获取北京市六环内道路的绿视度,分析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上地清河街道662位受访者的7880次出行,探究不同群体出行绿视的差异,以及男女出行模式与绿色选择的偏好。研究发现,北京市郊区居民的出行绿视根据不同的社会人口结构和出行特征而产生差异:女性更倾向于选择高绿视质量、多线程、短时长、近距离的出行方式,但在绿视值与绿视速率处于劣势;有户口、已婚、有驾照的群体能够享受更好的出行绿色体验;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并没有表现出被期望的一致结果,高学历者由于远程办公和网络消费的倾向而限制了出行绿视;驾车出行拥有最高的绿视值和绿视速率,其次是公共出行,积极出行拥有最佳的绿视度;走亲访友和上下班通勤能获取更多的绿色空间,前往学校、休闲场所和消费场所的绿视值较低,但绿化品质较高。家庭分工和资源获取的劣势,迫使女性面临来自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长期多重角色的扮演导致女性擅长多功能的“捆绑”能力,她们的出行更可能兼顾看护任务。此外,女性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和犯罪的恐惧帮助她们选择绿色、安全的出行路线,让她们在有限的时间和距离内尽可能享受更多的绿视空间。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交通设计需要更多女性视角的介入,考虑出行需求与绿色感知的性别差异,提高城市女性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