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坡的稳定与破坏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的重点关注的问题。实际工程中的边坡破坏过程难以通过物理试验实现,数值模拟能够在一定程度重现边坡失稳的整个过程,便于研究其破坏机制,其中采用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方法开展边坡失稳破坏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手段。在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方法(FDEM)中将岩石离散为基于双线性的内聚力模型的无厚度单元和实体单元,通过界面单元的失效模拟裂纹的萌生、扩展,而实体单元只发生弹性变形。界面单元采用带拉断的Mohr-Coulomb破坏准则,裂缝的扩展采用基于线性软化的Benzeggagh-Kenane准则。研究边坡失稳破坏后的堆积形态能够为设计边坡支护措施提供技术参考。采用连续-离散耦合分析方法模拟日本Tokai-Hokuriku高速公路边坡和意大利Vajont滑坡的破坏失稳过程,并研究了网格尺寸对边坡运动过程、破坏后的堆积形态及最终运动距离的影响。将边坡最终堆积形态与现场观测和其他方法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当落差相同时,随着网格尺寸变大,滑动的距离逐渐变短;表明FDEM边坡模拟中网格越精细模拟结果越接近实际效果;揭示了边坡的破坏机理,进一步证明FDEM可以应用于山体滑坡的破坏研究。采用基于FDEM的分析方法结合动力学显式计算方法开展红石岩右岸高边坡在2种地震工况的稳定分析。三维计算表明右岸边坡在工况2即50年超越概率5%下会发生沿弱风化线的失稳破坏。在汶川大地震后,堰塞体形成过程的探究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重点研究的内容。基于FDEM的分析方法结合动力学显式计算方法模拟红石岩堰塞体形成的整个过程。采用双轴压缩数值试验率定各岩土层的FDEM模拟参数。建立了滑坡体和河谷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滑坡体部分采用较小的网格密度,并在实体有限单元之间插入无厚度界面单元模拟。三维FDEM数值模拟表明,堰塞体形成过程如下:地震引发边坡岩体内部损伤和变形累积,结构面贯通,滑坡体高速下滑并伴随破坏、解体、撞击对岸、堆积河道、不断密实,形成堰塞体。模拟得到的最终的堆积体形态与现场情况比较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