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CI)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模型,观察大鼠背根神经节(DR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表达的变化,以及鞘内注射NCAM相似肽(c3d)、NCAM反义寡核甘酸(Anti-NCAM)对NP的影响,旨在探讨GDNF在NP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在基因水平上防治NP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1: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两组(n=21):疼痛组和对照组。疼痛组大鼠行左侧坐骨神经结扎术,建立CCI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3、5、7、14、21d测机械痛阈(MWT)和热痛阈(TW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DRG中GDNF和NCAM的表达变化。实验2: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n=6):生理盐水(NS)对照组、NS+GDNF组、c3d+GDNF组、Anti-NCAM+GDNF组。各组大鼠于行CCI模型后3d鞘内注射上述制剂,观察其痛阈变化。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机械痛阈值、热痛阂值、GDNF、NCAM mRNA和蛋白表达的组内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实验1:与对照组相比,疼痛组术前1d、术后1、21d MWT和TWL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5、7、14d MWT和TWL均降低,其中术后7d阈值最低(P<0.01);术后3、5、7、14d GDNF和NCAM的表达均升高,其中7d表达最高(P<0.01)。
实验2:与NS对照组相比,NS+GDNF组、c3d+GDNF组MWT和TWL明显降低(P<0.01),Anti-NCAM+GDNF组无显著差异(P>0.05);NS+GDNF组、c3d+GDNF组与给药前相比,MWT和TWL明显降低(P<0.01), Anti-NCAM+GDNF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大鼠CCI后出现痛阈下降和DRG中GDNF和NCAM表达增高;外源性GDNF可缓解NP,阻断NCAM表达可消除GDNF的镇痛作用,提示GDNF-NCAM信号通路参与了NP的发生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