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房建筑在救灾现场和建筑施工现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是临时性建筑,且考虑安装、运送方便等特点,围护结构与常规建筑有很大的不同。板房建筑围护结构薄,热惰性和热阻都较小,保温隔热性能不好,使得板房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比较恶劣,夏季闷热,冬季寒冷。因此对板房室内热湿环境和改善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常规建筑研究的现有理论入手,结合板房的实际特点,以及影响板房室内热湿环境的相关因素,分析板房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热湿交换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夏季灾区板房和四川大学灾后修复工程建筑工地用活动板房进行了实测,采集温度、湿度等相关参数,加以整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板房建筑夏季室内温度和内壁面温度均较高,室内温度可达36℃以上,内表面温度最高达50℃;板房室内含湿量较大,最高湿度达22g/kg,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居民很难向体外散热,有中暑和热疲劳的危险。冬季室内温度和内壁面温度较低,夜间冷室效应明显,在夜间冷辐射作用下,室内温度较低,出现了低于室外温度的现象,加剧了居民的不舒适感。在对板房建筑进行实测的同时,作者分别对灾区和建筑工地活动板房区居住者的健康状况等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居民普遍反映板房建筑存在着夏季炎热、蚊虫多、冬季寒冷潮湿等问题,在这种室内环境下生活,有一定比例的居民出现了饮食量减少、精神状态变坏、发病率和就医次数增加等现象,这更反映了板房建筑室内环境恶劣,有亟待研究和改善的必要。使用fluent软件对板房建筑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通过模拟板房室内温度分布,对夏季敞开与封闭板房室内温度进行对比,对冬季有无内热源板房室内温度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夏季,敞开板房室内温度较封闭板房室内温度有一定的改善;冬季有内热源的板房也比无内热源板房室内温度要高一些,模拟结果与实测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本文最后对一些简单的改善措施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板房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影响室内环境的重要因素,围护结构材料、厚度、朝向选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内热湿环境。在夏季,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加装吊顶等方法能弥补板房建筑隔热性能不好的现象,同时,通过遮阳等措施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板房直接得热量,有利于改善室内热湿环境。冬季,则可以充分利用白天太阳辐射能改善室内环境,增加内热源、加强保温、减少冷风渗透等措施能很好的维持室内温度,对于减少居民不舒适感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