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组织无疑是各种经济制度形态中极具活力且富于变化的部分。以广泛的权威分解、价值链分解、职能分解、流程分解以及组织边界与责任的不断模糊为特征,中间层组织的治理所需要的协调职责极为复杂。基于“协调是中间层组织治理的首要目的与主要手段”这一个总揽性观点,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构建了一个包含建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协调价值体系,从目标与手段两方面说明治理的核心就是协调。建构性价值意味着协调是评价治理的价值标准及治理的至高目标;工具性价值使协调成为治理的主要手段。针对现有研究在对建构性协调的认识上存在的严重不足,提出一个广义并经适当构建的协调观,不仅关注中间层组织治理中形式丰富、功能各异的工具性协调,更强调作为治理目标与评价标准的建构性协调。通过合理而审慎的甄别,将三个具有重要治理价值的因素——经济因素、发展因素以及稳定性因素——纳入协调的价值体系,形成了一个由多元治理目标所构成的建构性价值体系。提出了一个以权力结构、联结强度以及包容性这三个维度来刻画中间层组织治理安排的概念性框架。由这三个维度组成的属性空间可以对所有实际存在的治理安排实现定位,并从中间层组织丰富的表现形式中把握治理安排的实质特征。权力结构、联结强度以及包容性这三个特征变量分别是建构性协调的经济因素、发展因素以及稳定性因素的在特定治理安排上的折射反映。要素之间的联系表明,中间层组织多元化的治理目标是导致多样化治理安排的根本原因。通过提供6种治理安排的范例说明了这一概念性框架的解释力。从协调的工具性意义出发,提出中间层组织治理的实施本质上是对各种工具性协调进行组织、配置与应用。按照协调问题的产生、识别、协调工具的组织、配置与应用这一路径构建了中间层组织的治理实施框架。该框架由协调问题的识别机制和协调结构两部分组成。通过将协调问题的产生根源明确划分为资源依赖性与策略互补性,使我们得以对不同来源的协调问题进行有效识别,并根据规律性的协调原则对可行的协调工具进行组织、配置,形成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