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是前苏联著名的批评家。在他所提出的众多批评理论中,对话性与狂欢化理论无疑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兴趣。作为一名多产的理论家,对话性与狂欢化理论可以称之为巴赫金最主要的两大成就。巴赫金认为个人无法独立存在,它的存在都与他者,文化,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任何文学文本都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多种声音的共鸣。对话理论改写了传统小说理论中作者与人物的关系,打破了传统小说理性而单声体的世界,探索出一种狂欢的世界。作品中的人物摆脱了作者的束缚,被放置于狂欢的世界。他们的话语充满了自由与荒诞,整个文学作品都被笼罩在狂欢的氛围中。戴维·洛奇是当代英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他在文学批评方面,致力于研究解构主义和巴赫金的小说理论,并于1990年发表了论文集《巴赫金之后:小说与批评论文集》。在这本论文集中,他对巴赫金的对话性与狂欢化理论做出了更加细致的研究。洛奇在小说创作过程中所应用的写作技巧与巴赫金的两大理论不谋而合,他的小说创作一方面体现了对话理论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文本的狂欢化。就对话性而言,洛奇的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它打破了作者权威的禁锢,多元声音并存于小说的各个方面;而在狂欢化方面,每一个文学场景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狂欢广场,文本中的人物参与了狂欢并上演了加冕与脱冕的游戏,从而颠覆了所谓的权威,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巴赫金的对话性与狂欢化理论为理解《小世界》开辟了新的视角。与传统的批评理论相比,巴赫金的理论更是一种难得的思维方式。借助巴赫金的理论,我们可以对各种蕴含对话现象与狂欢化文化的文学文本进行更透彻的分析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