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证与危机——论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黑人自从被迫来到美洲大陆,文化身份问题就成为整个黑人民族关注的中心,美国黑人整体上处于一种“边缘人”的地位。首先,他们要背负沉重的民族记忆,忍受历史带来的恶果: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社会不公等,面临被白人主流文化同化的威胁;其次,黑人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缺失,在自我意识觉醒时却由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迷失了自我。托尼·莫里森作为20世纪伟大的黑人作家,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一方面她塑造了主流文化侵袭下的各类黑人形象;另一方面,她意识到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父权制社会中,黑人的种族尊严和文化身份应该建立在相对完整的黑人文化上,所以莫里森的小说致力于为当代美国黑人找回民族身份提供有意的启示,并且试图重构一种既承袭历史又能适应美国现代社会的黑人文化。 第一部分:黑人的传统形象界定及其由来。在奴隶制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的低下,美国黑人一直处在被歧视受压迫的境地。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愚民政策片面运用达尔文进化论宣扬非洲大陆是蒙昧的大陆,黑人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低劣的生物,只能让欧洲白人来加以开化。黑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丧失了,其文化身份完全被抹煞;传统的奴隶叙事反抗了这些谬论,试图为黑人正身,但是为了获得白人废奴主义者的同情,却歪曲了黑人的形象,扭曲了黑人的文化身份。 第二部分:莫里森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反叛:这一部分结合了莫里森的个人经历来寻找其创作来源,然后结合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反叛黑人的传统形象界定。莫里森的成长环境复杂,她一方面受到黑人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认识到美国黑人的尴尬地位,这些决定了她的写作是以黑人为中心的。在莫里森的作品中,她刻画了三类人群:牺牲品、反抗者和“边缘文化群体中的边缘人的形象”,塑造了一批全新的黑人形象,试图对黑人进行新的身份界定。 第三部分:找回黑人文化身份的出路。莫里森作为“边缘种族”的代表作家,希望用写作找回黑人的文化身份。首先,莫里森承认了黑人文化身份的缺失,把民族的伤痛揭示出来,目的是为了治疗病痛,重构文化身份;其次,莫里森注意用新奴隶叙述的话语对奴隶制进行细致地梳理,从而修正历史记忆,促进民族文化的复原。最后,莫里森注意到民族文化的坚守需要使其发展,只有把黑人寻求自我的历程与黑人在当代发展自我的历程紧密相连,才是整个民族的最佳出路。
其他文献
在汉语教学与研究中,插入语(又称独立语)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插入语不作句子成分,也不与句子中各个成分发生结构上的关系,往往被当作句子中可有可无的成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话剧的危机在自身创作的僵化和影像艺术崛起的裹挟之下进一步加深,肇始于此时的中国先锋戏剧怀揣着重新赋予话剧生命力的梦想,以鲜明的艺术自觉开始了对
本文以李涵秋的小说创作为分析对象,对文学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进行了分析。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以扬州的地域文化为背景,介绍李涵秋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揭示扬州本土的
本文旨在从亚文化研究的维度审视和论析西方电影中的男同性恋问题。西方电影中对同性恋的展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作为传统异性恋文化和主流性别意识形态的异端,男同性恋在西方电
32岁的网站编辑玲玲时常觉得眼睛干涩,有异物感,还常常发痒,她觉得是眼睛太累了,于是就到药房买了一支缓解疲劳的眼药水。可想不到的是,点了几天后,病情非但没减轻好像还有加重的迹象,她在朋友的劝说下去了医院。医生了解她的症状后,又经过泪液测试等检查后确诊为干眼症。  辽宁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付永艳表示,很多人对于眼睛出现的一些症状并不在意,像玲玲这样认为可能点些眼药水就能缓解了的人非常多,但其实有时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