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液铸轧过程中表面缺陷分析与控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从客户反映的表面缺陷问题,如:板形不合格、横向条纹,热带、缺边裂边、腐蚀等进行统计分析。对影响该企业产品质量的表面缺陷,通过综合考虑生产时的前箱液面高度、浇注温度、铸轧速度、铸轧区长度、辊缝、轧制压力、轧辊自身特性等工艺参数,确定了 1×××系铝合金的工艺技术控制条件:1.通过对板形不合格进行研究,铸轧区长度、铸轧速度对板形影响非常大,铸轧区长度55~58mm;轧制力110~120KN;辊缝5.3~5.5mm。2.通过对横向条纹情况进行研究,铸轧速度、浇注温度、冷却强度、铸轧机安装等是导致产生横向条纹的主要原因,改进工艺参数后铸轧带材横向条纹明显减少。3.通过对缺边裂边情况进行研究,1×××系铝板坯铸轧速度0.95~1.00m/min,温度685~900℃;铸轧速度1.00~1.05m/min,温度680~685℃时,热带明显减少,同时其他缺陷也相应的减少。4.通过对腐蚀、粘辊情况进行研究,对储存方式进行调节可以减少腐蚀现象。通过整体对表面缺陷情况进行研究,铸轧速度0.95m/min~1.15m/min,浇注温度为680℃~695℃,前箱液面高度20±1cm,铸轧区长度56mm~59mm,辊缝宽度5.2mm~5.6mm,轧制压力110~120KN,冷却水压为0.30MPa,可以有效消除以上存在的缺陷。
其他文献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但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随着陆地各种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资源变得日益重要,我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然而,现有国家空间基准和重力基准未能有效覆盖海洋,海洋大地测量基准和海洋导航技术已严重滞后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和国防战略需要。根据人们对水下定位技术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与海洋导航新技术”课题的支撑下,对水下定位技术中
当前,有机溶剂的回收、纯化及再利用技术研发对于化工过程清洁生产的实施至关重要。耐溶剂纳滤膜由于其能耗低、运行条件温和等优点,有望应用于许多不同溶剂体系的分离;然而,如何合成分离性能优异、且耐受不同有机溶剂的纳滤膜材料,仍然是挑战性课题。本文首先选择新的胺单体制备耐溶剂的聚酰胺纳滤膜,再分别选择不同化合物对纳滤膜表面进行亲疏水改性,以进一步提高复合纳滤膜的分离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以交联聚醚酰
本文针对当前非线性分析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一是分裂变分包含问题,另一个是Bregman非扩张映象不动点问题。分裂变分包含问题是非线性领域中关于分
本论文主要包含两部分:(1)低浓度醛氧化成羧酸的研究、(2)在吲哚结构的分子中加入某些基团以增强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为低浓度的醛氧化成羧酸的相关研究,开发
在“万物互联,全面感知”的时代,多元化和复杂化终端应用程序占据着主流市场。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终端服务的大范围应用,传统的互联网架构模型正面临着大数据和超负荷运算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应运而生。云计算固然拥有强大的计算效能,但是有时也不能及时对终端应用服务做出响应。边缘计算作为云计算的补充,可以在接近产生数据的终端设备位置处理延迟敏感较强的任务,将
鸡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鸡16号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都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MHC Ⅰ)。MHC Ⅰ类分子是由跨膜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多元化的挑战,保证高校内部大学生学习活动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从首都市属和部属高校大学生比较的视角,考察大学生学习活动质量,认识差异、分析原因,实践并丰富大学生发展理论和院校研究理论,对大学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出建议,针对两类院校本科生培养实践特点提出建议,加强两类院校深度合作,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院校影响力理论、学生学习参与理论、学生学业成就理论等大学生
目的:EBV(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胸腺瘤及胸腺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二者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相互作用机制也尚不明确。EBV相关疾病患者血中存在游离的EBV DNA,本实验旨在定量检测胸腺瘤及胸腺相关疾病患者血液中游离EBV DNA,探索EBV DNA拷贝数与胸腺瘤及胸腺相关疾病的关系,以及EBV DNA拷贝数与胸腺瘤分型、分
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业务的多样化,网络的行为机制和性能特征也日趋复杂,给传输网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网络性能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如何测量和优化传
道路行人作为重要的交通参与者,自身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运动状态,很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又因为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在交通事故中常常受到致命伤害,因此道路行人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为解决此类问题带来了可能,成为各大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准确判断行人的运动趋势,预测行人侵限的可能性,有利于自动驾驶汽车做出合理的决策,有效降低行人死亡率。然而目前此类研究大多采用单一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