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存在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是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是语言的“偏误”或者“异类”。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性的。第一代认知科学是一种离身认知。离身认知强调概念、类别、关系等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他们和人的身体经验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予以尖锐的批评。第二代认知科学是一种具身认知,主要观点是概念、范畴、心智源自身体经验,人类借助自身身体结构感知万物。在人类的概念系统中,逻辑推理这种复杂的认知方式是来源于身体对世界的体验。隐喻作为一个桥梁把身体经验映射到抽象事物之上。Lakoff&Johnson(l 999)也谈到,我们对时间的多数理解是我们对空间运动的理解的隐喻说法,这就是时间-空间隐喻。时间的抽象性决定了它要通过空间隐喻的方式被人们理解。孙毅(2013)指出空间隐喻产生较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隐喻,可被人们直接理解。时间-空间隐喻在不同语言之中得到了证实。当前针对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存在三个问题:一、当前研究针对以英语为代表的拼音文字居多,汉语研究有限,其中汉语二语研究非常有限;二、当前研究未考察语言背景对二语者的时间-空间隐喻认知是否产生影响;三、当前研究得出影响时间-空间隐喻的因素比较片面,缺少从认知、语言和文化综合角度进行分析。综上,本人参考Boroditsky(2000,2001)的实验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英汉双语者在二语汉语和母语英语的情况下时间-空间隐喻情况。并且从具身认知、语言习得、民族文化等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实验一考察英汉双语者在第二语言汉语的语言背景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状况,实验结果显示,水平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和垂直空间启动下的反应时差异边缘显著,前者比后者反应时略短,时间表征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从中看出,英汉双语者在使用汉语时,表现出既不同于英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也不同于汉语母语者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因此英汉双语者在理解汉语时间-空间隐喻时是基于母语和二语双重经验。实验二考察英汉双语者在母语英语的语言背景下对时间-空间隐喻的加工,实验结果表明,英汉双语者在水平空间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水平时间表征句的反应时最短,这意味着英汉双语者表现出英语时间-空间隐喻加工特点,这与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由此可以得出英汉双语者理解英语时间-空间隐喻时是基于母语经验。但是,由于从具身认知视角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成果十分有限,而对汉语二语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更少,本文关于英汉双语者的时间-空间隐喻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实验的假设和结论仍然需要进一步相关实证研究的验证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