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识别的认知机制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ab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属于非直义语言的一种,以“四字格”为基本形式,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具有结构固定性、语言文言性、意义完整性和语言书面性的特点。影响成语认知的因素有词频、熟悉度、透明度等因素,其中表象性作为影响成语认知的一个因素,一直以来很少得到研究。表象指的是“人们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事物不在眼前时关于事物的心理复现”,具有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等。本研究认为在对高表象性的成语进行加工时,同时激活了言语编码系统和表象编码系统,而对低表象性的成语进行加工时,只激活了言语编码系统,因而高表象性成语的加工速度比低表象性成语的加工速度更快,更容易被识别。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影响成语加工的认知机制。实验一采用内隐任务,即将成语和非成语混合呈现,让被试对呈现的四字组合进行是否是成语的判断。实验二采用外显任务,让被试对呈现的成语进行表象性判断。实验三结合ERP技术,探究成语认知加工的神经机制。在三种实验条件下,高表象性成语的反应时均比低表象性成语的反应时短。同时,实验三还发现,成语和非成语均引发了N200(170-230ms),且两者的波幅没有显著差异。与成语相比,非成语引发了更负的N400(350-450ms)和更正的LPC((晚正复合体)420-600ms),两者差异显著。与高表象性的成语相比,低表象性的成语引发了增强的N400(350-450ms)和LPC(420-600ms),这些结果可以用双重编码理论来解释,在进行词汇判断任务时,高表象性的成语存在表象编码和言语编码两种编码方式,使得被试能够很快地从低表象性的成语和非成语中区分出来高表象性的成语,而低表象性的成语只有言语编码一种编码方式,使得其比高表象性的成语加工需要更多地认知资源,需要被试投入更多努力,因此导致其识别时间加长,引发增强的N400和LPC。通过实验发现,表象性也是影响成语加工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近年来,课程考试舞弊与学习拖延现象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内悄然蔓延,并且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
摘 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构建,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把握好以下五种关系:情境的形象直观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情境的趣味性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情境的“生活味”和“数学味”之间的关系;情境的开放性和指向性之间的关系;情境的新颖性和实效性之间的关系。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构建,一直是一线教师投身课改追求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然而
期刊
介绍了HFC -2 2 7ea的气相状态方程、饱和液体密度方程、蒸气压方程、理想气体比定压热容方程、汽化潜热方程、熵方程、焓方程 ,可供工程设计使用 The gas phase eq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