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是目前危害对虾养殖的主要病害之一,可感染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等虾种。 本研究根据国际兽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推荐的IHHNV检测方法,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开展IHHNV在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中的感染和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华南和华东的罗氏沼虾养殖区,IHHNV广泛流行,阳性率高达90%,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从罗氏沼虾中新分离的7株病毒均属于 IHHNV感染性毒株,但所有成年罗氏沼虾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或病理症状,仅表现为病毒的携带;IHHNV在我国长江中下游6个省份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养殖区已广泛流行,总阳性率达39.2%,但感染病毒的克氏原螯虾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临床及病理症状,仅表现为 IHHNV携带。本实验组自行设计合成 IHHNV-cpF/R引物,对6个省份的螯虾IHHNV阳性样品进行衣壳蛋白扩增,新分离出的6条衣壳蛋白序列均属于感染性 IHHNV毒株,与 A/B型非感染性毒株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通过建立一种快速长距离的重叠 PCR扩增IHHNV全基因组的方法,成功从浙江省多个地区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中克隆出6株 IHHNV全基因组,经序列分析显示,6株新分离病毒株均属于感染型 IHHNV毒株,并首次开展基于 IHHNV全基因组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此外,本研究首次在贻贝等贝类中检测到IHHNV,对随机采集于7个中国沿海省份的100只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进行IHHNV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总阳性率为90%(90/100)。IHHNV阳性贻贝并未表现出任何病症,可能仅为病毒的携带者。从浙江(舟山)贻贝中分离出一株 IHHNV全基因组(3907 bp),序列分析属于Ⅱ型感染性毒株。以上研究丰富了我国对虾养殖中IHHNV的基因组学和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基础信息,有助于对IHHNV做出早期预控,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