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地区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下游地区地处我国中北部,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湖泽超过180个,不亚于今日长江流域湖泊之数量,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受到黄河频繁改道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绝大多数湖泽已经消亡。该区域的湖泊沉积物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的信息,对于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将对恢复该区域古环境,理解黄河改道变迁历史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下游地区古冷水沟短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的AMA-14C测年,结合粒度、TOC、C/N、元素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测试分析,重建了2500年以来该区域的沉积环境历史,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基于精确的AMS-14C定年框架,结合粒度、WC、TOC等多指标分析表明:2500年以来冷水沟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特征阶段:2500~1700 cal yr BP期间,为滨湖相或冲积平原相沉积环境;1700~1000 cal yr BP期间,为浅湖相沉积环境;1000 cal yr BP之后,转化为河流相或冲积平原相沉积环境。(2)基于以上沉积环境及建立的年代框架,利用多环境代用指标综合分析重建了近2500年以来冷水沟地区环境演变信息。结果表明:2500~1700cal yr BP,气候较为暖湿,后期转冷,且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湖泊受黄河改道影响频繁,沉积环境为洪泛平原相或浅湖相沉积;1700~1000cal yr BP,气候以暖湿为主,间或有极端干冷气候,且变化频繁,沉积环境为浅湖相静水沉积或相对稳定的湖滨相沉积;1000 cal yr BP演变为河流相或冲积平原相沉积,期间,人类活动影响逐渐增强,气候较为温暖,且呈现上升趋势,这一时段,湖泊为发育后期,有走向衰亡的趋势。(3)黄河下游地区环境演变的序列与北半球季风区石笋、极地和高原冰芯等记录的综合对比表明,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既有同步性,也有各自的特定及演化特征。通过探究发现,本区域的环境变迁可能多受控于黄河改道以及地球系统内部相对复杂的海-陆-气耦合过程。
其他文献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样使得土地这一基本的自然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随着
城市土地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城市社会经济运行的物质载体,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土地提出了巨大需
作者姓名:杨浦  指导老师:周志勇  我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乡村“梯田”的造型。这种形状的田地一开始是为了更好的灌溉播种而逐步发展成的,美观又实用。同样在我的设计中,也是希望将这种既美观又实用的元素运用到作品中。在榔头手握部分我分成了两大块,每大块又由三小块类似于“梯田”造型的凹状设计构成,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滑作用:虎口处我加入了微微凸起的大片设计,也是为了使用者可以得到更舒适的人机体验。  体配色为薄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中国逐渐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群
能源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质保障,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能源在挖掘开发和加工利用过程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和破坏,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区域经济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合理的能源结构就成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西安市在国际化大城市及“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多,能源消耗量巨大,而由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也会直接影响西安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基于此,本文
本论文以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区典型代表性高寒山区流域一冬克玛底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5~2006年的实测气象、水文以及MODIS积雪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2004~2006年9月该流域积雪时
学位
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区域内两种不同的旅游形式,两者在旅游景观、旅游通道以及旅游客源上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应成为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