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下游地区地处我国中北部,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湖泽超过180个,不亚于今日长江流域湖泊之数量,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受到黄河频繁改道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绝大多数湖泽已经消亡。该区域的湖泊沉积物蕴含了丰富的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的信息,对于湖泊沉积物的研究,将对恢复该区域古环境,理解黄河改道变迁历史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河下游地区古冷水沟短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的AMA-14C测年,结合粒度、TOC、C/N、元素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测试分析,重建了2500年以来该区域的沉积环境历史,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基于精确的AMS-14C定年框架,结合粒度、WC、TOC等多指标分析表明:2500年以来冷水沟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特征阶段:2500~1700 cal yr BP期间,为滨湖相或冲积平原相沉积环境;1700~1000 cal yr BP期间,为浅湖相沉积环境;1000 cal yr BP之后,转化为河流相或冲积平原相沉积环境。(2)基于以上沉积环境及建立的年代框架,利用多环境代用指标综合分析重建了近2500年以来冷水沟地区环境演变信息。结果表明:2500~1700cal yr BP,气候较为暖湿,后期转冷,且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湖泊受黄河改道影响频繁,沉积环境为洪泛平原相或浅湖相沉积;1700~1000cal yr BP,气候以暖湿为主,间或有极端干冷气候,且变化频繁,沉积环境为浅湖相静水沉积或相对稳定的湖滨相沉积;1000 cal yr BP演变为河流相或冲积平原相沉积,期间,人类活动影响逐渐增强,气候较为温暖,且呈现上升趋势,这一时段,湖泊为发育后期,有走向衰亡的趋势。(3)黄河下游地区环境演变的序列与北半球季风区石笋、极地和高原冰芯等记录的综合对比表明,区域气候环境变化既有同步性,也有各自的特定及演化特征。通过探究发现,本区域的环境变迁可能多受控于黄河改道以及地球系统内部相对复杂的海-陆-气耦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