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慢性疾病轨迹模式(CITM)为理论框架,结合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不同的体验和需求,制定符合患者动态变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并探讨基于该模式的护理干预对UC患者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在2019年6月至12月就诊于天津市某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88名U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88名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再利用SPSS 23.0软件设定随机种子数,将88名患者的编号通过软件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每组各44例,1~44号进入干预组,45~88号进入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干预时间从患者入院后第2天到出院后4周,干预前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与疾病资料调查表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在UC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两个不同时期护理干预后,分别采用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和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数据收集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样本独立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前后每个时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行为、焦虑抑郁得分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重复测量方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与疾病资料:本研究研究对象共脱落8名,最终共纳入80名患者,其中干预组41名,对照组39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家庭月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家族史和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疾病资料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及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3.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及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进行比较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干预组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得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生活质量。2.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3.基于慢性疾病轨迹模式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