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银行会2003—2015年年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年底,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由2006年的13家增加到2015年的859家,其占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数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0.067%增加到2015年的59.49%,资产规模由2003年的38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5年的152342亿元人民币,其结构数量及资产规模在12年的时间里得到快速的增长,成为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阶段的重要构成。然而农村商业银行在数量与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的是相对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较高的不良贷款余额率,显示出农村商业银行相对较高的信贷风险水平1。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商业银行的属性,但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农业发展服务,因此对于其信贷风险的管控尤为重要,而对于信贷风险的控制则需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及深入认识影响其信贷风险水平的各种因素。因此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识别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高其信贷风险的控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而对于影响因素的认识需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来探讨。微观方面需要关注银行的企业资产结构、机构分布及人员配置方面与其信贷风险水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宏观方面则需要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水平是否具有影响。对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的认识都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研究的目的,本文首先对与信贷风险相关的各种金融理论与概念进行了描述,并对各种经典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进行了简介;其次对研究对象——农村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及经营现状经行了描述性分析;再通过选取样本农村商业银行及所在地域的各项2010年至2015年的微观与宏观数据,对其与信贷风险相关的各项指标的分布经行了统计性描述与分析,并结合BS模型与莫顿模型的思想,建立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对样本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了度量;再次通过选取影响因素变量,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微观层面运用了GAM(广义相加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而宏观层面则运用了短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水平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在微观层面,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信贷风险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资产收益率、规模大小、人均资产额、分行密度均与其信贷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样本数据区间中,信贷风险与资产收益率之间表现为先递增后递减的特征,与银行规模则先递减后递增,信贷风险与分行密度在不同区间具有稳定幅度波浪型特点,与人均资产额则是呈现先递增,其次在一定区间稳定幅度波动以后再递增的特点;在宏观层面,信贷风险与农业产值占比具有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农业产值的增长率呈显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每平方公里GDP、固定投资增长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金融资源密度及金融相关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促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1)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为信贷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2)信贷管控的力度应与银行自身规模的发展相适应;(3)控制分行数量发展的速度,优化银行内部的人员结构;(4)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并建立相应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5)优化社会经济资结构,促进地域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6)优化融资结构,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评级体系与征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