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语言迁移是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中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是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很少有学者关注语境在二语习得过程所扮演的角色。本文旨在以王初明教授提出的补缺假设为理论基础,从语境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补缺假设指出当目的语语境缺失时,就有可能产生母语语境和外语表达的错误搭配。与以往的从语言表达形式来研究母语迁移不同,这一假设从一个新的角度——语境,对母语迁移展开了深层次的研究。也就是说,母语迁移是在语言形式和与之不相配语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由于目的语语境的缺失,学习者大脑中存在的母语语境知识会进行补缺,从而引起相应母语形式的迁移。语言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任何一种语言离开了语境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语言形式和语境知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说出流利的准确的英语。本文试图研究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语境知识和二语语言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作者在80名会计专业的大一新生中做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是否有语境意识。接着,作者设计了一个定性研究深一层次的探讨具体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第二语言的输出及母语语境知识和语言迁移之间的关系两个问题。该研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受试者以“我的大学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之后作者批改学生的作文,找出文中错误和表达不当的句子。接着,对受试者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学生的构思及想法,分析出错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注意到语境在学习外语时的重要性,并指出了解相应的语境知识有利于语言的表达。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主要有四种原因会影响目的语的表达,分别是:字面翻译,母语思维,介词的使用和情景语境。本研究的结果与补缺假设所提出的观点一致:目的语的输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的语语境的缺失,为保证正常的交际,母语语境介入进而补缺,激活与母语语境相配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母语迁移。文中最后为今后的研究及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如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尽可能地补充语境知识,以及创造类似的,恰当的目的语语境,避免语言表达和语境知识的错误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