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学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山东作为礼学的发祥地,在礼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在“礼学复兴”的学术影响之下,山东出现了大批礼学家,礼学著述更是不胜枚举,为礼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礼学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本文主要以《山东文献集成》和《续修四库全书》等现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其中清代山东主要学者的礼学著作进行归纳、综合、个案分析与类比,从而展现清代山东礼学发展的总体概况,希望对今后山东学术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文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来进行论述,以期实现对清代山东礼学的梳理: 首先,文章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清代山东礼学的溯源、发展历程的概述、学者著述的统计三个方面来呈现清代山东礼学发展的总体概况.从西周时期周公确立礼制,春秋时期孔子刊定《礼》、《乐》,到东汉郑玄校订《三礼》,山东一直处于礼学研究的核心地位.到清代,山东礼学经历了由初期的复兴,中期的繁盛到晚期的没落与嬗变,期间出现了大批礼学家,礼学著述更多达百种. 其次,文章第二部分.主要选取清初、清中和清末三个时期山东较有代表性的礼学家作为个案,对他们的礼学思想进行详细分析. 清代初期,山东礼学家主要以张尔岐与赵执信为代表,张尔岐是山东礼学复兴的开创者,他提出了“以礼代理”、“六经皆礼”的思想,被顾炎武尊为一代“经师”;与张尔岐有所不同,博山诗人赵执信,并非专业礼学家,他主要是由俗入礼,以辨明“礼”、“俗”,达到“以礼释俗”、“以礼化俗”的目的. 清代中期,山东礼学在继承了早期礼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礼学的繁盛时期.早期礼学主要以复兴为己任,到了中期在“乾嘉学风”的影响之下,山东礼学家开始对礼学经典进行质疑、考究和辨析,并且逐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礼学观点.清中期山东礼学家主要以曲阜孔继汾、孔广林、孔广森三父子为代表,孔继汾的《孔氏家仪》与《劻仪纠谬集》,是孔府家礼、家仪最主要的代表著作;孔广林的《周官臆测》、《仪礼臆测》,对传统礼学提出了质疑;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和《礼学卮言》,博引群经诸说,对比明析,具有明显的皖派考据风格.除此之外,清代中期山东礼学的主要代表还有栖霞郝懿行的《礼记笺》和安丘王筠的《礼记读存》. 清朝末年,随着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的加速,山东礼学出现了嬗变与没落.山东礼学家们在其礼学著述中也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试图把传统礼学经典尽可能朝近代转化的方向做出诠释.如王渐鸿在《明堂礼制考》中引入了图画进行辨析,并且通过历代诸说的对比清厘来阐述礼制;孔广牧的《礼记天算释》和宋书升的《夏小正释义》,将西方的天文、历法和算术应用到礼学释义之中. 最后是结语,作为文章的第三部,主要对清代山东礼学的派系渊源和历史意义进行总结.认为清代山东礼学的发展流转与清代儒学派系、师承关系和学者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代山东礼学家众多,学术成果丰硕,其在学者群体、研究层次、研究方法和学术成就等方面都展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无论是在清代礼学研究,还是在山东学术演变过程中,清代山东礼学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