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蚌医一附院口腔颌面外科应用游离前臂皮瓣、颞肌蒂下颌骨瓣、游离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上颌组织缺损后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估,评价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方法: 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住院治疗的上颌部位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这些患者均行病灶扩大切除加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并同期行皮瓣的修复,采用的皮瓣有游离前臂皮瓣、颞肌蒂下颌骨瓣、游离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排除术后皮瓣坏死者、肿瘤复发转移者、上颌Brown分类IV类缺损者、失仿者、资料不完全者,对其中修复成功的68名患者进行随访及问卷调查。 68名患者中,患牙龈癌32人,腭粘膜癌33人,上颌窦癌3人。从病理分型上来看,鳞状细胞癌有38例,腺样囊性癌15例,粘液表皮样癌10例,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共5例。从缺损范围上来看,Brown分类I类者10人,II类者15人, III类者18人。40人采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13人采用颞肌蒂下颌骨瓣修复,15人采用游离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 采用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表第四版(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UW-QOL,V4.0)进行术后生存质量的评估,包括疼痛、外貌、活动、娱乐、吞咽、咀嚼、语言、肩功能、味觉、唾液、情绪、焦虑十二个项目。在这12个项目中,根据本地区患者的经济水平及患者条件,结合本研究,仅选取外貌、吞咽、语言、活动四个项目,来分别评价患者术后的外形、语音功能、吞咽功能及社会活动能力。每一个条目分为4到5个等级,采用 Likert 计分法分别计算每一条目的得分,四个条目直接相加计算总分,满分为 20 分。得到 75 名患者各自的总得分后,根据三种不同组织瓣将这些患者分为三组,再计算每组患者的平均得分。 结合UW-QOL,V4.0中此四个项目的相关标准,将这些指标从低到高分别赋值于I、II、III、IV、V几个等级,采用SPSS 20.0软件来处理得到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法进行分析,相应的显著水平为ɑ=0.05 , P<0.05 ,这就表明了统计数据的差异是存在统计学意义的。 结果: 1.外形评价结果:三种组织瓣修复后患者术后外形的平均得分均为3.3分,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得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语音功能评价结果:三种组织瓣修复后患者术后语音功能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8,3.7,3.9分,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得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吞咽功能评价结果:三种组织瓣修复后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6,3.5,3.7分,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得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社会活动能力评价结果:三种组织瓣修复后患者术后社会活动能力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5,3.6,3.4分,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得三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游离前臂皮瓣、颞肌蒂下颌骨瓣、游离小腿后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上颌组织缺损后,患者的外形、语音功能、吞咽功能、社会活动能力均较好,三者均是理想的外科修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