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遵循DME原则和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及体征评分表进行评估,并结合实验室生理生化指标、血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检测和监测等结果,观察盆炎清及盆炎清加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简单平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患者中以气滞血瘀为证型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80例,运用随机数据表产生随机数,采用简单平行随机分组方法,用信封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相同比例随机分成二组:盆炎清组40例、针灸+盆炎清组40例,收集初步资料、数据,对患者的体征等一般情况进行总结,通过统计分析,明确盆炎清及盆炎清加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分组情况:将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患者中以气滞血瘀为证型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80例,采用简单平行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相同比例随机分成二组:盆炎清组40例、针灸+盆炎清组40例。(2)纳入的80名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51岁,平均32.99岁,经单样本K-S检验体重、升高、年龄的P>0.05,其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经均值比较,提示按组别分组的身高、年龄、体重方差分析,P值分别为0.255、0.090及0.241(P>0.05)故可以认为两组无显著性差异。(3)本研究中的80名患者中有11人未婚(有性生活),其他均为已婚妇女。其中未生育(G0)的女性所占比例最多为18.75%,其次为生产一次人流一次(G2A1P1)的患者占17.50%,再次为生产一次的女性(G1P1)的妇女占13.75%。(4)盆炎清组及针灸+盆炎清组的组内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及综合积分经秩和检验后,概率P为0.000<0.05,说明治疗后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盆炎清组治疗有效率为87.5%,盆炎清+针灸组治疗有效率为100%,组间经X2检验及配对资料T检验,P<0.05,提示针灸+盆炎清组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盆炎清组。(6)治疗一个月后,经两个独立样本检验,双侧概率为0.711,精确检验显著性概率为0.716,P>0.05,据此可认为,甲组与乙组的远期治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较长、复发率高、治愈率低、缠绵难愈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西医多采用抗炎杀菌药物治疗,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目前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遵循DME原则和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及体征评分表进行评估,并结合实验室生理生化指标、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检测和监测等结果,观察盆炎清及盆炎清加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患者大部分为已婚妇女,但均有性生活史,生育史中G2A1P1的患者人群分布仅次于G0,且明显高于无流产史的患者(G1P1),提示人流及此类宫腔内手术操作可明显增加盆腔炎的患病机率,故对于未孕女性应积极倡导减少人流等宫腔内操作的机会,以便增加其受孕机率,减少不孕的发生。盆炎清组及针灸+盆炎清组组内的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及综合积分,经秩和检验说明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盆炎清组治疗有效率为87.5%,盆炎清+针灸组治疗有效率为100%,组间经X2检验及配对资料T检验,提示针灸+盆炎清组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单一盆炎清组,增加针灸治疗可明显增强盆腔炎的疗效。但远期疗效提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为回访人数量本较少有关(甲组12人,乙组20人),亦有可能为针灸次数较少不能维持其治疗优势所致,所以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