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会是一种民间融资形式,盛行于我国东南部地区,在我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长久以来,标会对居民生活、生产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当今正规金融系统相对发达、民间金融多样化的条件下,标会作为传统的民间金融,仍然具有相当可观的资金融通总量,在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传统上,标会的运作过程均依靠实践中形成的习惯规则,并以相对封闭的区域以及该区域中成员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保障,以此维系标会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形成对标会成员履行义务的约束机制,由此保证标会的顺利运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社会关系逐渐瓦解,维系标会运作的传统约束机制面临挑战,标会风险逐渐扩大,超出传统约束机制所控制的范围。最突出的表现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浙江、福建等地区的标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倒会和崩盘事件,造成地区经济的极大损失,同时,由倒会风波催生出的一系列群体事件,危及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此过程中,均未有法律法规发挥积极作用,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政府部门也未及时主动采取有效措施,仅在事后对倒会涉及的事项进行清理。而标会并未从此走向衰落,由于大量民间融资需求的驱动,标会在短暂的停歇之后又盛行起来,直到今天,标会仍然作为重要的民间融资方式,存在于我国乡镇社会甚至是城市之中。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标会风险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标会成员关系异化以及融资方式网络化等方面。在此背景下,由于标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其采取禁止的措施显然并不现实。因此,为了有效发挥标会的积极作用,同时防范其运行中的各类风险,应当建立标会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通过将其纳入法律的运行轨道,进行适当的监控与引导,实现标会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促进标会制度的健康发展。 本文以我国标会为研究对象,选取福建省T镇标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具体的标会案例为基础,收集相关标会合约、标会会单等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访谈相关标会会员,同时结合大量著作与学术论文等研究成果,研究标会的运作机理与标会倒会风险,并提出标会风险法律防范制度构建的具体建议。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系统考察与研究本文所选取的个案——福建省T镇标会,通过整理、分析与总结所掌握的标会合约、标会会单、相关访谈资料以及其他调研资料,得出福建标会的历史变迁、运行模式、标会的功能以及标会面临的问题等;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标会的基本情况,追溯标会的最初名称与定义,总结标会的主要特征,考察标会的历史变迁,并分析标会的构成要素,以形成对标会的准确界定,为下文的研究与论述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以标会的法律属性为分析重点,分析标会的性质与合法性,总结关于标会契约法律性质的相关学说,同时论证标会的合法性,为下文的研究厘清理论思路; 第四部分以福建省T镇标会为基础,总结习惯规则下,我国传统标会的风险成因与对标会风险的传统控制手段;以福建省T镇标会风险的复杂化为依据,探讨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下,标会风险的新变化,包括其具体表现与变化的原因; 第五部分,综合上文对标会的考察与研究,提出适合我国标会发展实际的标会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构建的原则与制度构建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