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重金属稳定化和多环芳烃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tfc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情况下,污染底泥能够使上覆水体水质恶化并且危害水生生态,进而影响到人类生产和生活。考虑到污染底泥的原位修复会减少水体环境的库容或者妨碍航道的通行。因此,对污染底泥进行疏浚有时是必要的。鉴于污染底泥中含有重金属和诸如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如果未得到合理处理和处置,极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本文采用浸出毒性方法研究了CaO、M1(一种镁系胶凝剂)以及多种磷酸盐对底泥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并且考察了各种添加剂包括表面活性剂(TW-80,大豆卵磷脂),天然碳源(木屑、奥绿肥),化学碳源(醋酸钠、乳酸钠)、蘑菇渣、矿化垃圾以及尿素、零价铁对底泥中菲和蒽去除的影响。CaO和M1对Zn,Pb,Ba,Mn具有稳定化作用,当CaO的添加量为75 g/kg,Zn,Pb,Ba,Mn的浸出浓度分别降低了72.8 %,67.6 %,34.9 %和94 %;当M1的添加量为200 g/kg,Zn,Ba,Mn的浸出浓度分别降低了85.1 %,76.1 %,99 %,而Pb的浸出浓度降低了95 %以上。当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钙、磷酸氢二铵和磷酸二氢钠添加量均为100 g/kg,Zn的浸出浓度下降了70 %-85 %,Mn的浸出浓度下降40 %-90 %,Ba的浸出浓度下降95 %以上,但是这些磷酸盐的加入使底泥中总磷的浸出浓度显著增大,有可能增加环境风险。菲和蒽的非生物迁移与时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风干矿化垃圾(DAR)可以降低底泥中菲和蒽向大气的迁移速率,但是没有强化菲和蒽的生物降解;此外发现,相对于非水淹状态,新鲜矿化垃圾(FAR)在水淹状态下具有更强的脱氢酶活性及更强的菲和蒽的降解性能。在缺氧的条件下,FAR可以提高底泥中菲和蒽的降解速率。添加SL(大豆卵磷脂)、醋酸钠、乳酸钠、蘑菇渣可以大幅度提高底泥基质的脱氢酶活性(DHA);Os(奥绿肥)和木屑对底泥中菲和蒽的降解有积极作用,添加2 %的Os使30 d内底泥中菲和蒽的降解率分别提高19.2 %和11.7 %,添加1 %的木屑使30 d内底泥中菲和蒽的降解率分别提高14.4 %和7.5 %;醋酸钠和乳酸钠能够显著提高底泥中蒽的降解率,添加40 mM/kg醋酸钠在30 d可以使菲和蒽的降解率分别提高12.9 %和53.3 %,添加40 mM/kg乳酸钠在30 d内可以使菲和蒽的降解率分别提高18.2 %和62.6 %。而蘑菇渣对底泥中菲和蒽起到很好的降解效果,添加10 %的蘑菇渣在30 d内可以使底泥基质的菲和蒽的降解分别提高34.8 %和52.7 %。零价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底泥中的菲和蒽的去除率,添加1 %零价铁30 d后,底泥中菲和蒽的去除率分别增加13.1 %和6 %。
其他文献
接入网业务本地化趋势使得NC(网络编码)在PON(无源光网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数据包长度不同将导致网络编码包传输过程中的带宽浪费问题。为了提高带宽利用率,减少OLT(光
本文对光纤预制棒(MCVD)的工艺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沉积过程中的微粒沉降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原理与实验观察一致。对渐变型折射率分布多模光纤的结构分析表明,MCVD法能
<正> 据Steel Times,1990;Vol,218 No.6报道,4月24日~25日,在伦敦金属研究所举行了“钢中的磷”研讨会,与会代表来自英国和欧洲的几家钢铁公司以及高等冶金院校。会议讨论了钢
在对研究的基本范畴进行界定、回顾与评述我国体制机制演变发展历程以及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完善我国区域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本原则,并对我国区域管理体
在参考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镇土地市场整体以及住宅用地市场、商服用地市场和工业用地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土地市场需求现状和趋势的分析预测方
<正>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财务会计所遇到的冲击和挑战也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会计必将出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即财务会计网络化。如何解决会计网络化带来的
针对传统FiWi(光纤无线混合接入)网络中网络编码控制过程中大量Gate、Report信息交换导致的网络信息复杂、编码时延增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支持编码功能的软件定义FiWi网络架
运用SE-DEA和EVIEWS6.0模型对山东省环境规制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得到以下结论:12000—2012年山东省环境规制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具有波动性;2山东省环境规制效率逐渐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并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来,出口市场的分散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出口市场组合的整体风险度和出口额大幅波动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同时,出口市场
中年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中年群体体育锻炼参与不足,肥胖率持续上升。如何动员更多的中年人进行身体活动,以降低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已成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