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它具有对称美和顺序美。它萌芽于汉魏六朝骈赋中的四六句式,经过不断发展,最终繁荣鼎盛于明清之际。对联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使用广泛,从古至今千年不衰。对联翻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但是目前对其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偏差。国内关于对联翻译的研究虽不普遍,但研究角度各异,且研究内容有一定的倾向性。对联翻译的美学研究及基于各种理论对对联翻译的探讨占大多数,从内容方面的研究偏少,且很少有人能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探讨对联翻译。因此,缺少对对联翻译的系统的、综合的研究。关于对联翻译,很多人认为当内容和形式难以同时保证时,应当首选内容,这样一来,对联的形式往往会被忽略。事实上,“对联”两字包含着“对”和“联”,且两者不可分割,“对”指的是形式的对仗,如果在翻译过程中遭到舍弃,读者就无法领略到对联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魅力。这篇论文侧重于三个方面,即内容忠实,形式忠实和修辞忠实。作者借鉴黄中习的《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一书中的一些典型性的例子,讨论对联翻译的一些基本特点及策略。作者认为,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对联翻译的基础。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首先理解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随后,作者分析了中华对联的美学特征。从不同角度来说,对联蕴含着不同的美感,作者选取其音形美、视像美及意境美进行探讨。作者发现,借助于英语的语言技巧可以将这几种美学特征保留下来,从而展现对联的独特魅力。论文同时讨论了对联中修辞手法的翻译,并将内容、形式和修辞分别比喻为一栋房子的地基、框架及基础设施。作者认为,在对联翻译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内容和形式与原文一致,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处理修辞的问题。目前国内尚无关于对联翻译的统一标准,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对联翻译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同时有助于对联翻译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