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渐得到应用和普及。社会对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才需求量日渐增大。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五个选修模块之一;该模块旨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初步的程序设计方法并通过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提高学生实现生活中的行事逻辑能力。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核心。现代社会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算法,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没有算法也就没有计算机。新课程中修改原有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程序设计初步”内容,将计算机的算法学习纳入其中,体现了算法内容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由于是首次将算法概念明确纳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本研究从培养学生算法思维的角度开展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研究。通过对有关思维、算法思维等概念的界定,结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实践,以及与该内容相关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程序设计)竞赛辅导的准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拟得出有助于支持《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课程学习并利于培养学生算法思维的策略。研究具体包括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算法思维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算法思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中的典型案例研究等。并通过以上的研究探索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算法思维培养的规律和相应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