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通运输背景下大城市铁路枢纽规划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现代城市铁路枢纽的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引导城市空间布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速度日益加快,经济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铁路与城市共同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铁路与城市的空间布局面临着新一轮大规模的整合。现代交通运输背景下,铁路更面临着交通一体化发展、政府服务向公共服务转变以及市场化发展要求的挑战。   本文针对新时期铁路发展面对的挑战,结合城市铁路枢纽相关规划理论,借鉴国外经验以及杭州市在铁路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教训,以铁路枢纽所在的大都市区为视点,以区域发展为视野,以铁路客运为主线,从面、线到点,对适应现代交通运输要求的大都市区铁路枢纽规划的编制导向和要求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当前城市铁路枢纽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指导。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本文研究了城市铁路枢纽的发展目标,结合新形势下铁路枢纽规划的编制要求提出了枢纽规划具有系统性、公共政策性,并进行了铁路枢纽规划理论基础--城市规划关于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基础理论、系统论、公共政策理论、市场细分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规划研究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城市铁路枢纽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为后续开展的规划研究奠定了基础。   接着,本文通过分析都市区发展阶段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特征、国内外铁路枢纽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关系以及不同铁路布局方式对城市发展的不同影响,进行了适应交通一体化发展要求的铁路网络功能层次划分,提出了枢纽分散布局、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布局的思想,并对区域性铁路的城市布局模式、城市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法及需求预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铁路参与一体化轨道运输的相关配套措施和政策,并结合杭州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体化铁路枢纽规划。   再次,本文对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节点规划开展了研究,通过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价值分析,提出当枢纽所在地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时,枢纽除具有交通价值之外,还具有极大的城市功能价值。为全面体现和维护这类枢纽的功能价值,同时减少枢纽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结合杭州的规划编制实践经验,以枢纽的交通规划设计为主线,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内容,通过交通与用地的互动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构建了整体性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体系框架,使规划编制能充分发挥枢纽的双重功能价值。   然后,本文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及规划评价理论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对其评价正从纯粹技术性评价向公共政策性评估发展。同时,结合荷兰的铁路决策过程,提出铁路枢纽决策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建立面向公众的决策程序。进而,本文对我国既有铁路枢纽决策程序进行了调整优化,通过公共规划评估实现在铁路枢纽决策程序中的公众参与前置及即同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时政策评估的要求,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评估准则,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评价纬度构建了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评估指标体系。   最后,本文结合交通市场细分理论对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设置配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交通市场细分实质上是交通需求分析的一种手段,适用于对多元化出行者的需求分析,通过市场细分确认和分析不同使用者群体对枢纽接驳交通设施需求的差别,有助于合理配置、布局各类枢纽交通衔接设施。进而,本文根据市场细分的要求确定了枢纽衔接设施配置中铁路旅客市场的有效细分变量--铁路提供的各种差异性较大的竞争性产品,将目标市场细分为地区出行者群和高速铁路、磁悬浮、快速城际线等快速线到发乘客群市场和普速线到发乘客群市场,并以杭州东站为例按不同群体的选择特征进行了交通衔接设施配置的实证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早期建设的高速公路相继进入维修、改扩建阶段。为解决由此产生的废旧沥青混合料(RAP)的占地与污染问题,有效节约资源,降低成本,RAP的再生利
傅里叶望远术是一种主动式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它利用直线干涉条纹场扫描目标来获取携带目标频谱信息的回波信号,并通过相位闭合技术消除光束初始相位和大气湍流带来的相位畸
网络控制系统是一种全分布式、网络化实时反馈的控制系统,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网络来实现控制系统各部分信息的交换。它结合了控制和网络的优势,具有控制范围广、系统连线少、适
铁路运输作为国家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铁路运输的发展很迅速,重载、高密度、快速运行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快速发展带来
机器人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电子信息工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一个目前被广泛研究和运用的领域,它的研究水平和应用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发展水
悬架作为车辆行驶系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车辆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因此在设计悬架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目前,采用不同控制策略对主动悬架实现控
导师饶云江教授首次发明了高频CO2激光脉冲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高频脉冲的热冲击效应,由于脉冲能量集中,单个脉冲加热时间短,因此加热效率高,能高效率高质量地
数字全息技术是全息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空间光调制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技术。本文介绍了利用数字全息技术实现三维、真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