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功能催化剂一步催化油酸加氢制备航油组分及其调控原理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shu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全球一体化时代,国际商务及旅游业日益繁荣,随之而来的是航空业对于航空燃油的需求量的增长。近年来,石化燃油的过度使用造成温室气体排放超标、水资源污染等等环境问题,地球生态岌岌可危,人类社会的延续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推广绿色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取代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化石能源是全世界共识的一种可行的应对措施。航空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交通行业的12%,因此发展可再生的生物航空燃油对于缓解地球温室效应具有可观的环境效益。
  传统生物航空燃油的生产方法通常采用两段转化法,首先在第一段将生物油转化为长直链烷烃,然后将长直链烷烃在第二段进行裂解异构转化为符合航空燃油碳数的短链烃类组分。两段式转化技术虽然相对成熟,但是该方法在设备投资和维护成本方面尚有提升的空间。如果通过催化剂的设计实现油脂到航油组分的一步转化,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生物航油的市场竞争力。
  本论文中为了实现油脂到航空燃油组分的一步转化,在活性位点相对强度调控、活性位点空间距离调控、ZSM-5孔隙调控及催化剂稳定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首先,系统研究了传统ZSM-5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同区域活性位点协同催化油脂加氢转化的路径及机理。提出了强活性中心主导反应进程的转化机理。根据完成的研究结果,各活性位点间的相对强度排布为:Brφnsted酸酸性位点>镍金属中心>Lewis酸酸性位点。当强Brφnsted酸酸性位点存在时,其主导反应的进程,油脂加氢转化的产物主要为芳烃;当只有金属中心和Lewis酸并存时,金属中心主导反应进程,此时油脂加氢的主要产物为烷烃。根据该机理,通过定量碱水溶液离子交换对HZSM-5上的强Brφnsted酸酸量精准调控,进而实现了油脂加氢的产物组分的调控。当Lewis酸酸量为68.45μmol/g的Ni/02LiZSM-5用作催化剂时,异链烷烃含量的最高为39.75%;当使用具有68.6μmol/g强Brφnsted酸量的Ni/008NaZSM-5作为催化剂时,芳烃含量可达到87.46%。
  在此基础上,设计制备了活性位点随反应进程调变的催化剂,并研究了其催化油脂加氢转化的路径及机理。该催化剂反应前期在氧化镍强Lewis酸位点的促进作用下,强化了长链烷烃的裂解;随着反应进程的推进氧化镍被体系中的氢气自还原为单质镍从而在反应中后期作为金属中心强化了底物的加氢效率。Brφnsted酸量为0.059mmol/g,Lewis酸量为0.013mmol/g的10NiO-006LiZSM-5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航空燃油组分含量可达83.4mol%。
  其次,在HZSM-5表面设计介孔二氧化硅层有序调控了金属中心与酸性位点间的空间距离。进而研究了空间距离调控对油脂转化路径的影响,该催化体系无溶剂条件下催化油酸加氢的转化产物中C33-C36的烯烃和烷烃组分含量可达36.9%。经分析该组分主要产生于二氧化硅介孔内,由硬脂酸十八醇酯和十六酸十八醇酯通过脱羧、脱羰或者加氢转化所产生的。反应体系中加入环己烷促进了底物在介孔孔隙内的传质进而提高了油酸向航油组分的转化。另外,环己烷分解产生的丙烷和乙烷促进了反应中的芳构化进程。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还设计并合成了双催化区域催化剂最终实现了一步将油脂转化为短链异构烷烃。油脂加氢转化过程中首先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正十七烷和正十八烷,随后长链烷烃迁移到载体内部裂解为短链烯烃,最后短链烯烃再次迁移到催化剂表面进行加氢异构转化为异构烷烃。以该催化剂催化油脂加氢产物中C8-C16选择性可以达到90%,异构烷烃选择性可达82.95%。
  另外,采用石墨烯封装镍改善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镍流失的问题。该策略不仅大大抑制了镍的流失,同时还大大提高镍在ZSM-5表的分散,负载2wt%的镍即可以获得96.89%的航油组分。
  最后,针对油脂转化过程中副产物甲烷进行再利用研究。以甲烷为原料采用化学链部分氧化技术高效将甲烷转化为富氢气体直接用于油脂的转化。以Mg-LSFC为载氧体时反应混合气中的平均甲烷含量仅为0.82%,氢浓度为78.15%高于LSFC的66.42%。
其他文献
为实现合理的能源消费总量,优化的能源生产结构,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完善的能源运行机制,在“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给广州市下达了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控制目标:至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284万吨标准煤以内、年均增速2.1%,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9.3%,年均下降4.2%。然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完成情况十分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广州市的能源管理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完善能源精细化管理。能源精细化管
学位
因储气密度高、分布广泛,天然气水合物被视为未来潜在能源,引起全球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因水合物生成导致的管道堵塞,一直是油气安全输运过程中巨大的安全隐患。随着油气行业逐渐向深海和极寒区域发展,水合物生成风险剧增。为防止水合物生成,添加的热力学水合物抑制剂(THIs)剂量剧增,提高了开发成本,并伴随环境污染问题。另一类替代型抑制剂,即动力学抑制剂(KHIs)虽可在低剂量发挥效果,但在高过冷度条件下会失效
随着能源短缺问题越发严重,人们纷纷寻找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传统能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波浪能作为海洋特有的、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展对波浪能利用技术的研究。由于不同海域的海况千差万别,因此波浪能技术不具备普适性。其次,对于目前大部分的波浪能装置,都仅在一个较小周期范围里具有较高的性能,波浪能发电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针对该情况,本文重点研究一种强化垂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不断增加,继而产生大量污泥。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处理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在现有的燃煤发电厂中已有将其与煤进行掺烧以获得更有效的利用。然而,受两种原料高含水率和低热值等缺陷燃料特征及相对独立的燃烧区间等所限制,共燃过程中的稳定、清洁及高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进行共燃前的必要预处理。近年来,水热碳化技术作为一种通过热化学方式
学位
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从极地冰川到大气环境中均发现微塑料颗粒的身影。实现高值化利用是促进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关键。塑料作为一种石油基产品,通过热解路径制备燃油和化工原料是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在现有公开文献中,压力因素对塑料热裂解/催化热解的影响机理尚未阐述完全。基于此问题,本文开展聚乙烯高压热裂解/催化热解实验,主要考察压力因素对聚乙烯热裂解/催化热
学位
为研究厌氧消化失稳过程中热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寻找对厌氧消化失稳具有指示效应的预警因子,揭示厌氧消化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转换途径,本研究开展了多组实验室规模的杂交狼尾草中温半连续厌氧消化实验,通过分别阶梯性提高有机负荷或氨氮浓度,诱导有机负荷过载或氨氮抑制的失稳发酵体系,对消化过程中的气相、液相指标进行监测,并计算关键产甲烷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通过对比分析热力学指标与传统预警参数的预警时间,提出了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主要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随之而产生的污泥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中国2017年市政污泥总量约有5533.437万吨。市政污泥成分复杂,使得其具有成分复杂,含有致病菌、虫卵、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若未经安全有效地处理极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威胁环境安全与生命健康。目前,中国常用的污泥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而污泥脱水是实现
学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能源系统的小型化、微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场景需要一种体积小但性能强劲的动力系统,并要求其具有便携、稳定、安全、高效、高功率输出以及长续航等特点。基于燃烧的微型能源动力系统具有能量密度高、续航时间久、结构简单等特点,是满足这种对能源系统苛刻要求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但是目前按照中、大尺度能源动力系统等比例缩小的设计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微小尺度场合,其燃烧效率以及性能都还不能
生物质废弃物是中国现阶段发展进程中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资源主体,广泛分布于工业(4亿吨/年)、农业(9亿吨/年)及林业(2亿吨/年)等生产活动中。定位于“能源”与“环境”中交叉领域的应用优势,将生物质废弃物经由热化学手段转化为高附加值生物基产品或服务于工业/民用供热领域,不仅可实现其高效资源化利用,也可缓解当前传统化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双重压力。然而,因自身积累和外部添加等双重因素,使生
固体吸附除湿空调系统作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绿色节能空调技术,在低品位热能利用、能量回收、空气湿度高品质调节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如何增强热湿处理能力、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是固体吸附除湿技术研究的重要目标。本文围绕开发低温热源(<100℃)驱动的高性能除湿系统展开,从揭示强化传热传质与理想等温除湿提升吸湿能力机理出发,发展了等温空气内部冷却的交叉流除湿系统并建立了交叉流除湿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研究解决吸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