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支配眼轮匝肌的神经的走行、分布、入肌点的解剖规律,为临床美容术中开展肉毒素精确定位注射,减少药物用量,增强美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1具(46侧,部分标本只有一个侧面或是被损坏)经由10%的福尔马林溶液防腐处理的成人头部标本,其中左侧24侧,右侧22侧。男性28具(42侧)、女性3具(4侧)。在显微镜下模拟显微外科手术,从皮肤开始,逐层次解剖,充分暴露眼轮匝肌、额肌、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等面部肌肉。分离出面神经颞支、颧支及其次级分支。 (1)观测面神经颞支、颧支的走行、分支及进入眼轮匝肌的规律; (2)以外眦点为原点,以耳屏中点与外眦点连线为横轴,以该条连线过外眦点所作垂线为纵轴,用游标卡尺(精度为0.02mm)、量角器(精度为1°)测量面神经颞支、颧支进入眼轮匝肌入肌点距外眦点的距离及与横轴所成角度; (3)依据解剖观测结果,设计临床美容术中鱼尾纹除皱的最佳注射点与传统美容方法比较。[结果](1)颞支在眼轮匝肌入肌点处的数目为:左侧2-6支,均数为3.92±1.18支,左侧颞支进入眼轮匝肌距同侧外眦点平均距离36.67士3.93mm,角度在-4°-53°。右侧2-6支,均数为3.91±1.06支,右侧颞支进入眼轮匝肌距同侧外眦点平均距离38.38±5.60 mm,角度在-10°-48.8°。左、右侧颞支进入眼轮匝肌外侧缘最多见分支数是3-5支,分支数占6支较少见。左侧颞支共有94支进入眼轮匝肌,其中有80支在0-30°范围内,占比85.12%。右侧颞支共有86支进入眼轮匝肌,其中69支在0-30°范围内,占比80.23%。 颧支在眼轮匝肌入肌点处的数目为:左侧1-5支,均数为2.61士1.03支,左侧颧支进入眼轮匝肌距同侧外眦点平均距离40.26士2.76 mm,角度在-9°~-48.5°。右侧1-5支,均数为2.70±±1.08支,右侧颧支进入眼轮匝肌距同侧外眦点平均距离40.09士4.26mm,角度在0-48.5°。左、右侧颧支进入眼轮匝肌外侧缘最多见分支数是2-3支,分支数占5支较少见。左侧颧支共有60支进入眼轮匝肌,其中有57支在0~-30°范围内,占比95.0%。右侧颧支共有54支进入眼轮匝肌,其中46支在0-30°范围内,占比85.19%。 (2)根据面神经颞支、颧支入肌点的分布规律,可设计临床肉毒毒素“三点注射法”,左侧距离分别为38.07±4.46 mm、39.59±3.79 mm、42.23±4.43 mm,对应的角度分别为18.9°±5.5°、1.2°±5.5°、-17.10±4.7°。右侧距离分别为39.23±5.38 mm、40.41±3.90 mm、42.30±4.38 mm,对应的角度分别为18.4°±±6.3°、0.9°±5.6°、-17.3°±5.3°。根据皱纹轻重每点注射2-2.5 u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1-7天出现效果,一个月效果最佳。1周、2周、3周、4周,12周复查,标准化拍照,对比注射前后除皱的效果。与传统注射除皱后效果对比,研究组除皱效果明显,外观自然。[结论]通过对面神经颞支、颧支的走行、分布及进入眼轮匝肌的显微解剖,对神经进入眼轮匝肌入肌点的距离和角度的测量,临床上可从眼轮匝肌神经入肌点局部范围内定位3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并且临床实践证实, “三点注射法”除皱效果明显,外观自然,与传统“五点注射法”对比除皱后效果及维持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明显减少了肉毒毒素用量、减轻了病人痛苦,值得进一步在临床进行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