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的复杂性导致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不确定性。国内外关于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工程使用要求,但是并未能得到统一的看法,计算公式的精度有待提高;随着近年来混凝土及钢筋材料向高强度化发展,裂缝问题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新形势下的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需要更加深入研究。本文针对高强钢筋条件下的混凝土裂缝宽度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试验研究。
本文归类整理了现有裂缝宽度计算模式,通过多元统计参数分析评价了各主要裂缝计算模式,分析表明,基于粘结滑移-无滑移综合理论的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计算模式是合理的。验证了钢筋应力与裂缝宽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并指出以钢筋应力这一最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唯一的参数来计算裂缝宽度是不可行的,必须综合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才能对裂缝宽度进行合理准确的计算。明确了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钢筋应力、底部保护层厚度、等效钢筋直径与有效配筋率的比值。
本文进行了15根配置HRB500级钢筋的混凝土梁和2根配置HRB335级钢筋的混凝土对比梁裂缝宽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开裂后量测的钢筋平均应变与裂缝截面计算的钢筋应变关系为直线,在不同配筋率时,各直线大致互相平行;平均裂缝间距随de/Pte增大而线性变大:裂缝宽度随钢筋直径d的增大而线性增加,随有效配筋率pte的增大而减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高强钢筋条件下的裂缝规律,计算公式应用于高强钢筋精度略低。
分析了高强钢筋的应用对各裂缝计算模式的影响,指出高强钢筋的应用降低了国内外各主要规范裂缝公式的计算精度。明确了高强钢筋的影响:使得平均裂缝间距减小,钢筋应力趋于均匀。
调整高强钢筋的相对粘结系数,反映了高强钢筋裂缝间距较小的特点;调整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的计算,考虑了高强钢筋条件下的次裂缝影响;通过调整这两个参数计算公式提高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裂缝公式的计算精度。
建立了基于截面配筋率来间接控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宽度的控制方程,简化了裂缝宽度的验算,提高了工程实践中裂缝控制的效果以及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