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的复杂性导致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不确定性。国内外关于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工程使用要求,但是并未能得到统一的看法,计算公式的精度有待提高;随着近年来混凝土及钢筋材料向高强度化发展,裂缝问题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新形势下的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需要更加深入研究。本文针对高强钢筋条件下的混凝土裂缝宽度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试验研究。 本文归类整理了现有裂缝宽度计算模式,通过多元统计参数分析评价了各主要裂缝计算模式,分析表明,基于粘结滑移-无滑移综合理论的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计算模式是合理的。验证了钢筋应力与裂缝宽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并指出以钢筋应力这一最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唯一的参数来计算裂缝宽度是不可行的,必须综合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才能对裂缝宽度进行合理准确的计算。明确了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钢筋应力、底部保护层厚度、等效钢筋直径与有效配筋率的比值。 本文进行了15根配置HRB500级钢筋的混凝土梁和2根配置HRB335级钢筋的混凝土对比梁裂缝宽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开裂后量测的钢筋平均应变与裂缝截面计算的钢筋应变关系为直线,在不同配筋率时,各直线大致互相平行;平均裂缝间距随de/Pte增大而线性变大:裂缝宽度随钢筋直径d的增大而线性增加,随有效配筋率pte的增大而减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能较好地反映高强钢筋条件下的裂缝规律,计算公式应用于高强钢筋精度略低。 分析了高强钢筋的应用对各裂缝计算模式的影响,指出高强钢筋的应用降低了国内外各主要规范裂缝公式的计算精度。明确了高强钢筋的影响:使得平均裂缝间距减小,钢筋应力趋于均匀。 调整高强钢筋的相对粘结系数,反映了高强钢筋裂缝间距较小的特点;调整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的计算,考虑了高强钢筋条件下的次裂缝影响;通过调整这两个参数计算公式提高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裂缝公式的计算精度。 建立了基于截面配筋率来间接控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宽度的控制方程,简化了裂缝宽度的验算,提高了工程实践中裂缝控制的效果以及可操作性。
其他文献
地下管线作为城市供水、供气、热力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现代城市功能与区域经济功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近现代强烈地震的震害经验表明,地震会造成地
竖向隔振或微振控制,一直是传统的介质式或机械式隔振器所面临的难题。其症结所在,就是因为传统隔振装置必须有足够的竖向刚度和承载能力来支承上部结构的重量而导致其竖向刚度大、非线性性能差等问题。本文将磁悬浮技术应用于结构的振动控制,突破了传统的隔振方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磁浮式非线性隔振方法。它应用非接触式、非线性隔振方法,解决了传统控制方法在结构微振控制等方面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作为磁悬浮在结构微振控制技
在公路、铁路桥梁工程设计中,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作为一种结构受力简洁、合理的桥型正在越来越多的被工程设计人员所采用。随着桥梁设计软件的升级完善和设计工程师设计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钢材产量逐年递增,钢与钢材的品种、规格也日趋增多,国家的建筑技术政策也由以往的限制使用钢材转变为积极推广应用钢材,钢结构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的比
地震液化是地震作用以后所引起的最显著的震害形式之一。中国1976年7月唐山地震的液化面积约达2400KM2,伴随产生大规模的地面沉陷、变形、滑移、地裂和喷砂冒水,造成各种工程
索由于其高强度,轻质量而在结构工程、海洋运输工程、电力传输等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它柔性大、质量小、阻尼小,在外载作用下或支承运动时,容易导致大范围振动,加速拉索的疲劳。
建筑幕墙是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建筑功能为一体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建筑幕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之中,在经历地震后,建筑幕墙出现了破坏情况。针对建筑幕墙抗震试验方法研究还
Recently, the construction scale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s extends continuously in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speed is accelerated continuously. Bes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是混凝土耐久性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混凝土工程设计的重要指标,尤其在严寒地区,冻害是混凝土结构非承载力破坏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内部结构对其抗冻
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隧道近距离穿越地面建构筑物的工程,当建构筑物对沉降要求比较严格而又不具备地面注浆加固建筑地基的条件时,通过隧道内壁后二次注浆控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