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河口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村北的台地上,是晋南地区发现的一处重要墓地。自发掘以来,研究成果丰硕,但因公布资料受限,对铜礼器墓葬的研究尚十分有限。为了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利用原始资料对大河口墓地青铜礼器墓葬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情境分析法等考古学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大河口墓地铜礼器墓葬进行分析,试图解决铜礼器墓葬的年代、等级、埋葬礼俗、文化因素、位置和墓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河口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村北的台地上,是晋南地区发现的一处重要墓地。自发掘以来,研究成果丰硕,但因公布资料受限,对铜礼器墓葬的研究尚十分有限。为了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利用原始资料对大河口墓地青铜礼器墓葬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情境分析法等考古学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大河口墓地铜礼器墓葬进行分析,试图解决铜礼器墓葬的年代、等级、埋葬礼俗、文化因素、位置和墓地兴衰等问题,探讨大河口墓地主体人群的文化和社会内容,进一步认识霸国及其发展的主要历史过程。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梳理、总结大河口墓地及西周铜礼器墓葬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第二章墓葬的分期与年代。整理大河口青铜礼器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陶器,结合车马器等小件器物,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期研究,将49座墓葬分为三期五段,并对各段器物特点进行总结。在分期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地区年代明确的器物和墓葬比较,以确定青铜礼器墓葬的年代。其中,西周早期有5座墓葬,西周中期有31座墓葬,西周晚期有13座墓葬。第三章墓葬等级研究。综合考虑大河口铜礼器墓葬的鼎数、面积、陪葬车马坑、其他随葬品种类及数量等因素,将其分为高级贵族、中级贵族和低级贵族。低级贵族数量最多,中级贵族数量较多,高级贵族数量最少。男、女性贵族墓葬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第四章埋葬礼俗分析。通过分析墓葬特征、出土器物,以研究大河口墓地贵族墓葬的埋葬礼俗。研究表明,大河口墓地铜礼器墓葬流行西向的竖穴土坑墓,腰坑及殉牲现象较多。铜礼器组合重食器,主要置于墓主头前,出土位置可体现出时人对铜礼器的分类观念。明器与实用器搭配使用或单独成套,在位置上似难以区分。青铜乐器是等级的象征。墓葬中存在毁兵的葬俗。车马器多见于等级较高的男性墓葬。陶器组合以鬲、鬲罐为主,摆放位置以棺椁间为最多。第五章文化因素分析。对大河口青铜礼器墓葬的特征及出土器物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并考察其历时性变化。研究表明,大河口墓地不仅包括商文化、周文化因素,也受到北方或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自身特色。第六章墓葬位置及墓地兴衰分析。研究青铜礼器墓葬的埋葬位置关系,探讨大河口墓地的兴衰及其原因。大河口墓地的贵族墓葬无集中分布区,不同性别、等级的墓葬均混杂埋葬。西周早期霸国兴起,在中期达到发展的高峰期,晚期逐渐衰落,推测与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原因相关。第七章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传统舞蹈美学思想为精髓,通过历代舞蹈工作者的继承、发展、创新,并经过历史长期的实践检验,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审美特征与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它其虽历经不到百年历史,但是却时刻影响着中国舞蹈的发展进程。中国古典舞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形成了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类型的构建方式。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古典舞及其“古典性”构建方式,探索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方向。本论文共分为五章进
刘古愚(1843—1903)不仅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维新改革思想家、经学、理学大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本着经世致用的宗旨对《学记》一文进行臆解,进而阐述其思想理论,故而名为《学记臆解》。《学记臆解》一书主要采用了王夫之《礼记章句》的分章论疏方法,将《学记》全文大致分为四部分、十六个章节,通过臆解的方式分别阐述了刘古愚对于设学之旨、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以及为学务本的理解。《学记臆解》一书处于传统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的地方小戏。因其使用曲沃方言演唱,且以独特的打击乐器“碗碗”伴奏而得名。曲沃碗碗腔在兴起之初,唱腔同皮影戏,后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自身特色。据文献考证:曲沃碗碗腔的缘起与“陕西碗碗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晋南蒲剧、眉户等戏曲剧种之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一支颇具魅力的地方小戏。曲沃碗碗腔其唱腔结构为板腔体结构,各板式独具特点,或单独成段或相互连接,在服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众多的文化宝藏中秧歌文化用它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卓越的文化价值享誉全国各地。而高跷秧歌作为秧歌文化中一朵奇葩,它将“歌、舞、戏、杂、武”众多艺术的精华融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其中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山西省的定襄高跷秧歌一直以来深受定襄人民的喜爱,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被誉为“高跷秧歌之乡”的辽宁省海城市,海城高跷秧歌在全国乃至海外都享有一定的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灿烂夺目,山西作为中华文化起源发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勤劳诚恳的山西人民在生活繁衍中孕育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山西传统民间舞,山西传统民间舞具有极其深厚的社会历史影响以及传承意义,它可以产生于山西坊间并在山西境内持续发展的生态艺术形式反映出山西人民数千年以来的真实生活写照。在山西众多的民间舞中,垣曲西石村的“西石花鞭”是山西民间舞表演形式中较有特色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伊始于法国20世纪20年代的艺术潮流,起初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之后便向大众化发展,也逐渐趋于多元化。超现实主义的大多数画家重视梦境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认为将这二者统一起来,捕捉意识深处潜意识的思维片段,摆脱理性世界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超然的真实,具有荒诞、古怪、神秘等特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往往会利用拼贴、重组、夸张等表现手法制造出“反逻辑、超时空、怪诞感”,将现实观念主观化,
后真相现象与互联网时代相聚合,以竞争性真相混淆视听,弱化真相,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群体的情绪性表达突出与道德失范行为多发,后真相时代悄然而至。高校是青年步入社会的缓冲场所,其开放性、包容性与社会性的固有特性,使其不可避免受到后真相时代的影响。高校德育作为青年大学生系统接受道德教育,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培养个人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孕育良好社会风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后真相时代到来之际,高校德育如何调整自
中国民族歌剧是二十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其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形成的艺术性与民族性兼具的优秀表演艺术形式。自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我国民族歌剧艺术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将中国民族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态逐渐丰富完整起来,近十多年来的民族歌剧无论是原创剧目还是复排剧目在国内都保持着较高的上演率,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观察中国民
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引领不断增强,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规模稳步增长,我国科技发展实力与竞争力表现强劲。但我国科研成果在落实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校企间知识交流与互动存在一定障碍。促进我国高校知识创新成果向其他创新主体转移,联通校企知识转移通道,释放创新活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破解的关键离不开对校企知识转移的深层探索与构建国家创新体
秧歌戏作为泽州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约清道光年间开始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其流布范围近乎遍及每个村庄。泽州地区共有泽州秧歌、平腔秧歌、沁水秧歌以及中庄秧歌四支,其中泽州秧歌是所有秧歌戏中最大的一支,占有较特殊的地位,且在分布区域内有若干种分化,分支众多,包括大树秧歌,裴洼秧歌、寨西秧歌等。并且在泽州地区的秧歌戏中,中庄秧歌的音乐形态为曲牌体,而泽州秧歌、沁水秧歌以及平腔秧歌均为干打干唱的干板秧歌,共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