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目前银行业有两大紧迫的问题,其一就是控制风险,降低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比例;其二就是提高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在国外,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补充资本的做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已非常普遍。但在我国次级债作为银行募集资本的工具仍是一种金融工具创新。2003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2004年又出台了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全的相关管理办法,次级债开始引起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视和追捧,纷纷启动自己的发行计划,但是大规模的发行次级债,除了利用次级债所具有的高效、便捷、灵活补充资本的特点外,也引发了许多中国现实操作中的问题和隐患,值得我们对次级债的利弊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次级债的传统功能和限制以及在中国现实金融环境下引发的特有市场价值和突出问题进行系统辩证的分析,提出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政策建议,在客观认识次级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特殊作用和今后的债券市场改革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共六章,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作为导论,通过探讨次级债问题的研究价值和中外文献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界定全文的主题即对中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现实利弊的深入分析。
第二部分(第二~四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二章从发行银行、监管者、投资者三个角度全面分析次级债的主要功能。第三章则是重点讨论发行次级债的各种传统的挑战和弊端,包括次级债固有局限、市场基础、财务承受力等方面。第四章则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商业银行次级债在中国特殊的金融条件下引发的三大问题(银行“互持”、定价、市场约束机制)的合理性和潜在风险。
第三部分(第五~六章)是在第二部分利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实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次级债微观要素设计和宏观政策建议,并对全文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