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社会救助水平评价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曾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林区的经济体制转变未能跟得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导致林区经济发展滞后,出现了职工生活困难等贫困问题。自2000年国家正式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开始禁伐天然林、减伐商品林,直接结果是木材产量骤减、林业相关经济收入下降,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职工收入减少、下岗职工失去收入来源、职工福利难以落实、社会保障匮乏等,这些问题进一步加重了林区职工的贫困。有贫困就需要救助。林区职工的贫困问题已经引起林区政府的关注,并且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社会救助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效果如何、是否能满足职工的救助需求、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救助力度,这些都需要通过研究进行判定。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社会救助水平的评价研究,来确定影响林区社会救助水平的主要因素,继而提出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合理化建议,最终达到促进林区职工民生建设、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本文通过归纳总结目前国内外对社会救助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的研究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为后续的救助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然后,本文描述了目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的社会救助现状,从定性分析的角度阐述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社会救助的实际情况。继而,本文构建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社会救助水平评价体系,设定了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基础救助、配套救助、补充救助四个层次共16个指标。通过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国有林区职工社会救助水平与黑龙江省和全国社会救助平均水平进行打分比较,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确定影响社会救助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林区社会救助水平提供改进方向。最后,通过参考前文中的水平评价结果,总结出提高林区职工社会救助水平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心理资本研究较多。但这些研究的领域多属于组织行为学,而较少在高校辅导员领域涉及。本研究通过调查方式,以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辅导员心理
"贤"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多财",即"钱财多",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贤达"、"贤德"、"贤惠"、"贤良"、"贤明"、"贤能"、"贤人","贤士"、"贤哲"等词汇。从哲学上
针对我国当前城市更新的问题,介绍了"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定义阐述及其理论构成。通过对有机更新理论具体内容和我国在城市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的分析,总结提出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改善,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转移,务农农民规模不断缩减,在此情形下,“谁来种地”与保障粮食安全就成
过去五年,在金融业改革进程缓慢、市场参与者结构日趋复杂的背景之下,影子银行在中国迅速崛起,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固然值得肯定,但繁荣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因
以通用财务会计软件为主体的会计电算化,随着在企业中的推广而日臻完善,对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宪政是西方文化自生演化的优秀成果。它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传入中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康有为以中国传统的今文经学理论为依据,并融合西方的进化论及《礼记·礼运》中“小康
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实施阶段,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部分,在课程具体目标中对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做出了明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浙江、安徽和四川三省的实地调研可以发现,三省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面积比例、增长速度、流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