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变形镜内腔补偿激光模式畸变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谐振腔的模式畸变是影响高功率激光器性能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模式发生畸变时,将引起模式耦合从而激发多模振荡,使激光束的发散角大大增加,光束质量变坏。在低功率情况下,由于腔镜失调和激活介质本身的缺陷以及镜面加工精度等不可避免的静态偏差,使得激光器的输出模式不能很好的接近理想情况;而在高功率情况下,热效应引起的动态畸变大大限制了激光器的模式稳定性和功率稳定性,同时也限制了激光输出功率的进一步提高,并且畸变会影响激光的输出强度分布。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采用微变形镜对激光腔内的畸变进行补偿研究,探索微变形镜补偿腔内模式的理论方法与实验方案。从谐振腔光学理论出发,分析了激光系统中的热效应、热致波前畸变和热致模式畸变等方面;讨论了光束在热透镜介质中的传输问题,分别从几何光学和修正的波动方程两个观点给出了热透镜的焦距的计算方法和高斯光束在热透镜介质中的传输数值模拟结果。对于内含热透镜介质的谐振腔,采用特征向量法模拟了激光输出的本征模式,结果表明热透镜减小了谐振腔的损耗同时也减小了基模体积,将使得高阶模起振。通过对畸变谐振腔激光输出模式的研究分析,确定了微变形镜的配置方案,选用37 单元静电驱动连续表面变形镜。针对变形镜对Zernike 多项式的拟合能力、镜面面形与激光输出模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具体讨论并确定了微变形反射镜的重要技术指标,推导出变换矩阵核,从而分析微变形镜校正激光输出模式的可行性。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对变形镜的补偿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由模拟的变形镜面形与激光输出模式关系,成功实现了对实验用开环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补偿能力测试。从实验上验证了微变形镜对内腔激光模式畸变的校正能力,通过手动调节变形镜各个电极的电压,使激光基本达到基模输出;并且可使同等条件下激光输出功率提高29%。同时,提出了闭环自适应激光模式畸变校正实验方案。
其他文献
随着多媒体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新一代静止图像压缩标准——JPEG2000已在2000年11月完成了标准的制定。由于该标准采用基于提升的离散小波变换作为其时频分析的核心,使得提升
电大尺寸问题的精确计算是当今计算电磁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雷达工作在微波频段,常见军用目标如导弹、飞机等除了外形复杂之外,超大的电尺寸也增加了计算和分析的复杂度。然而,工程上迫切希望能够有效的求解这样的问题,这就对不仅对单机的计算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更要求计算方法高效准确。 本文采用基于曲面RWG基函数结合快速多极子方法及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计算电大尺寸目标的电磁散射。该法与平面RWG基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广泛流行、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一类重要真菌病害。培育抗锈病品种是小麦条锈病防治最经济、最有效并且对环境最安全的途径。抗病品种的单一化种植和条锈菌生理小种的高度变异,是造成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很快失去抗性以及条锈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条锈菌与抗病基因之间颉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世界性检疫害虫,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新疆爆发,并于1992年传播到甘肃省,近年来已造成严重危害。苹果蠹蛾颗粒体病毒(C. pomonella granulovirus,CpGV
超宽带(UWB)无线通信技术被视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它的低发射功率、高工作带宽的优越性日益受到关注,有关的研究已成为热点。uWB通信系统根据占用3.1~10.6 GHz频
在森林源头溪流中,悬浮颗粒物质来源于周围陆地输入的有机碎屑的分解产物,是溪流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颗粒物可能为寡营养源头溪流的微生物提供了
目前,设施农业中传统的智能温室存在无法部署“中心计算机”或布线难的问题。随着Android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WIFI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移动便携式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来替代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电子设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对电源的要求更加灵活多样。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使电源以轻、薄、小和高效率为发展方向。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PWM(脉冲宽度调制)开关电源电路,它具有电路较简单,组成元件较少,功耗低,转换损失低,应用广泛等特点。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PWM的工作方式,然后按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设计了电路的整体框架和各部分子
视频镜头边界检测是实现视频检索的基础。本文总结了现有镜头边界检测方法,并利用不同类型镜头边界在时空二维图上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 对现有的突变边界检测方
长期以来,吗啡都作为一种镇痛特效药应用于临床,但吗啡对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死亡或存活的作用尚不清楚。本实验以胞内淀粉样蛋白造成的细胞毒性作为AD的模型,研究吗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