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扣带回皮层神经元在痒觉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李嘉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fe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痒觉是引起抓挠欲望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常伴有搔抓行为。大多数皮肤疾病如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干皮症等常伴有严重的瘙痒症状。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瘙痒的发病率逐年提升。长期的慢性瘙痒可以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但目前临床上对大部分瘙痒缺乏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疗方法。虽然关于痒觉分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主要集中在外周和脊髓水平。痒觉信息在脊髓以上中枢如何进行信息传递和调控,研究非常有限,亟待开展高位中枢痒觉神经机制和干预策略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期为慢性痒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新靶点。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是端脑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参与了痛感觉和痛情绪等多种功能的调节。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瘙痒状态下,ACC活动明显增强,提示ACC可能参与了痒觉信息调控。研究表明,组胺诱导急性痒行为的过程中,ACC和背内侧纹状体(Dorsomedial striatum,DMS)被激活,ACC-DMS投射通路促进组胺诱发的急性痒。ACC内有大量谷氨酸能神经元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iric acid,GABA)能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包括PV、SST等不同的亚群,但ACC内不同类型神经元在痒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课题以ACC脑区为研究靶区,运用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 2,GAD2)Cre、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Cre、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Cre、GAD67GFP等多种转基因小鼠,制备急性痒模型,研究ACC内不同类型神经元在痒觉信息传递和调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后续深入研究各类神经元可塑性变化及组成的局部环路提供实验依据,最终为开发瘙痒防治药物提供新的干预靶点。第一部分:研究ACC在痒觉信息调控中的作用目的:观察ACC脑区是否在急性痒刺激下被激活,进而明确ACC在痒觉信息调控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组胺(Histamine,His)或氯喹(Chloroquine,CQ)制备急性痒模型,运用痒觉视频追踪系统,检测小鼠的痒行为;2)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急性痒模型小鼠ACC内c-Fos阳性细胞的分布以及谷氨酸能神经元在组胺或氯喹痒模型中的激活情况;3)运用喹啉酸(Quinolinic acid,QA)化学毁损ACC脑区,观察小鼠急性痒行为的变化。研究结果:1)与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组胺或氯喹诱发强烈的搔抓行为;2)与小鼠颈背部皮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组胺和氯喹诱发的痒模型中,ACC内c-Fos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谷氨酸能神经元被明显激活;3)局部化学毁损ACC,组胺和氯喹诱发的搔抓次数均显著降低。结论:组胺和氯喹痒模型小鼠ACC神经元激活;ACC毁损后,致痒剂引起的搔抓次数降低,提示ACC对痒觉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第二部分:研究ACC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在痒觉信息调控中的作用目的:观察ACC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在瘙痒状态下的反应性变化,以及在痒觉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使目标神经元特异性表达GCaMP6s,运用在体光纤记录技术观察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在痒刺激下神经元的钙活动变化;2)运用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技术研究ACC内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对痒觉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1)在体光纤记录结果提示,组胺和氯喹痒模型中,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Ⅱ)神经元钙信号均上升,GABA能神经元在组胺依赖性痒模型中钙信号明显上升;而非组胺依赖性痒模型(Chloroquine)中则先上升后下降。2)光遗传或化学遗传激活ACC内CaMKⅡ神经元,组胺和氯喹诱发的搔抓次数均显著降低;而抑制CaMKⅡ神经元,搔抓次数则无明显变化。3)光遗传或化学遗传激活ACC内GABA能神经元,组胺诱发的搔抓次数无明显改变,而氯喹诱发的搔抓次数显著增加。抑制ACC内GABA能神经元,组胺和氯喹痒模型小鼠搔抓次数均显著降低。结论:1)ACC内CaMKⅡ神经元在组胺和氯喹痒模型中钙信号均上升,ACC内GABA能神经元在氯喹诱发痒中反应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在组胺诱发痒中反应性上升。2)光遗传学及化学遗传学结果提示ACC内CaMKⅡ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均参与了痒觉信息调控,激活CaMKⅡ神经元或抑制GABA能神经元,组胺和氯喹诱发的搔抓次数均显著降低。第三部分:ACC内GABA能神经元的不同亚群细胞在痒觉信息调控中的作用目的:观察ACC内GABA能神经元亚群PV、SST神经元分别在痒状态下的反应性变化,以及对不同致痒剂诱发痒的具体作用。研究方法:1)运用在体光纤记录的方式观察PV和SST神经元在痒刺激下神经元的钙活动变化。2)运用光遗传学技术,激活或抑制PV或SST神经元,观察对组胺依赖或组胺非依赖痒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1)在体光纤记录结果提示,组胺依赖性痒模型中PV神经元钙信号没有发生改变,SST神经元钙信号上升。非组胺依赖性氯喹痒模型中,PV和SST神经元钙信号均明显上升。2)光遗传激活ACC内的PV神经元,组胺诱发的搔抓次数无明显改变,而氯喹痒模型小鼠搔抓次数则显著增加;抑制ACC内的PV神经元,组胺诱发的搔抓次数无明显改变,氯喹引起的搔抓次数减少。3)光遗传激活ACC内SST神经元,组胺依赖性痒模型搔抓次数无明显改变,非组胺依赖性痒模型搔抓次数则显著增加;抑制SST神经元,组胺依赖性痒模型搔抓次数无明显改变,氯喹诱发的搔抓次数减少。结论:ACC内GABA能神经元的不同亚群PV和SST神经元在组胺依赖性痒和组胺非依赖型痒觉调控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在氯喹诱发痒中PV和SST神经元发挥促痒作用,而在组胺诱发痒中未发挥作用,且未观察到PV神经元钙信号有明显变化,而SST神经元钙信号上升。在体光纤记录结果提示SST神经元可能参与了氯喹诱发痒觉的启动,而PV神经元可能参与了氯喹诱发痒的维持。
其他文献
洪武十四年征滇之役后,芒部土司归附明朝,明朝在该地设芒部卫,芒部卫的设立引起了芒部土司的抵制,明朝撤销芒部卫,于毕节驿设立毕节卫,统管原芒部卫的军屯。随后明朝调整了芒部的行政区划,确立了芒部土司的贡赋,除朝贡外,芒部土司还负责毕节卫层台驿和白崖驿的军粮和驿马的供给。嘉靖初,芒部土司内部争袭,明廷趁机对芒部改土归流,改设镇雄府,下设威信、安静、怀德、归化四长官司。但改土归流引发了土司势力的不断抵制,
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重要的液相化学品和清洁燃料,其制备及应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H2O2传统的合成方法主要有蒽醌法和氢氧直接化合法,然而这些方法普遍存在着低安全性、高成本、附带有毒副产物等一系列缺点。人工光合作用由于其绿色、节能、高效、自发性等优点而备受人们青睐,有望成为新能源材料开发及环境修复领域的理想方法。仿效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光催化技术,即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在太阳光照射下发生氧化还
小麦作为人类能量和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六倍体小麦起源于四倍体小麦和二倍体节节麦的异源多倍化杂交事件,由于多倍化杂交事件所造成的遗传进化瓶颈,六倍体小麦AB基因组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四倍体祖先供体。六倍体小麦与四倍体小麦杂交产生的五倍体杂种是小麦异源六倍体化后,四倍体小麦持续向六倍体小麦渐渗有利基因并促进六倍体小麦进化的重要桥梁。因此,研究五倍体杂种在六倍体小麦和四倍体小麦
学位
学位
学位
生育是影响人类社会存续的首要因素,生育生态的平衡发展对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传承至关重要。进入现代社会后,我国面临着生育率持续走低、出生性别比失衡等诸多生育难题,这不仅使得社会生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阻碍,也为“4+2+X”的主干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抚育负担。人是生育选择的最终决定者,而这些生育难题的产生,实际上是因为适龄生育主体陷入了一系列道德选择困境之中。根据选择对象的属性,可将生育困境划分为三类,
学位
颜料红146以及颜料黄12是偶氮颜料中的代表性品种,目前国内偶氮颜料的生产大多采用传统釜式反应器的间歇工艺,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绿色安全环保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微反应器与传统反应器相比,具有良好的传质与传热效果,能够精确地控制反应条件,强化反应效率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生产安全性,具有巨大的优势。以3-氨基-4-甲氧基苯甲酰苯胺(红色基KD)为重氮组分、N-(4-氯-2,5-二甲氧苯基
目的 探究社交活跃度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通过构建4个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老年人一般资料、健康状况、每日睡眠时长与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6 328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社交活跃度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 6 328名老年人中,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56%。控制混杂因素后,社交活跃度为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OR=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