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氨基吡啶的电化学合成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氨基吡啶的工业合成方法主要有铁粉还原法和催化氢化法。铁粉还原法工艺简单,但反应后铁粉转化为铁泥废渣,环境污染严重。催化氢化法以RaneyNi或贵金属为催化剂,但是催化剂易于中毒,操作条件苛刻,而且需要外设氢气系统,安全性差。电化学合成是有希望实现清洁和安全生产的新工艺。文献中仅见于Hranilovic等人采用汞阴极电化学合成4-氨基吡啶的研究,收率59.5%,电流效率35%,不仅收率和电流效率较低,而且高毒性汞阴极限制了工业应用。 以铅粒固定床作三维阴极,采用恒电位及直接电化学合成方法制备了4-氨基吡啶,优化条件下收率为88.2%,电流效率为44.1%。为避免铅的污染,采用比表面较大的泡沫铜作阴极,进行恒电流电解,收率为21.6%,电流效率为19.8%。为进一步改进工艺,在硫酸介质中引入Ti(Ⅳ)/Ti(Ⅲ)氧化还原电对,对间接电化学合成4-氨基吡啶过程进行了研究,优化条件下收率为93.3%,电流效率为85.7%,明显高于铁粉还原和催化氢化工艺的水平。对氯仿萃取分离4-氨基吡啶过程进行了研究,流比为4时,8级逆流萃取回收率可达96%。基于实验测定数据和优化实验结果,提出了结晶/萃取分离4-氨基吡啶的概念流程。 采用循环伏安、恒电位库仑等方法对电化学还原历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料4-硝基吡啶-1-氧化物在铂和铜电极上经历ECE还原历程后均可生成4-羟胺吡啶-1-氧化物,而4-羟胺吡啶-1-氧化物在铜电极上发生进一步还原可生成4-氨基吡啶,但是,如不引入Ti(Ⅳ)/Ti(Ⅲ)氧化还原电对,收率和效率较低。硫酸亚钛与中间产物4-羟胺吡啶-1-氧化物之间的反应,是合成4-氨基吡啶整个过程的控制步骤,且该反应对4-羟胺吡啶-1-氧化物浓度具有一级反应特征。 用5种常用评价工业过程绿色化的量化方法,对制备4-氨基吡啶的3种工艺过程进行了绿色评价。同铁粉还原法和催化氢化法比较,间接电化学法合成4-氨基吡啶收率高,安全性好,容易控制,具有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可望取代污染严重或安全性差的原有工艺。
其他文献
Conantokins (Con-)是芋螺活性肽的一个重要家族,能特异性作用于N-甲基-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及其亚型,是目前发现的该受体的唯一一类多肽抑制剂。NMDA受体NR2B亚基与镇痛、
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已经比较成熟,但其溶液性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论文深入研究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的疏水缔合聚丙烯酰
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催化材料,本论文试图用离子液体代替固体AlCl3催化苯和C9芳烃烷基转移反应。 本论文合成了具有不同阴离子、摩尔比和阳离子的酸性离子液体,并测定了它
本文根据中试要求生产能力(处理硫化氢气体30Nm3/d),结合电解槽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前期研究成果,对制氢能力30Nm3/d、电极面积700x1000mm2、59合金为材料的双极板电解反应器和中
芳烃是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社会需求量很大。重芳烃是石油化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目前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大部分用作燃料烧掉,浪费了宝贵的芳烃资源。通过加氢脱烷基来生产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是引起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腺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各地人群中感染率高达50%。因而对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找出不同地域的
塑料制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处理这些环境污染废弃物和将其回收利用是当前面临的紧迫性课题。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废塑料回收利用问题,系统研究了
  目的 对单一G杆菌引起的尿系感染的尿标本通过K-B法进行直接药敏,然后与正式药敏结果(微量肉汤药敏MIC法)和传统K-B法药敏结果做对照.对比两种方法得到的药物敏感度.从而
会议
以生物产品分离纯化为目标的生物分离工程是当今化工分离过程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领域,对实现生化产品的产业化至关重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微生物发酵法生产1,3-丙
山梨醇脱氢酶(sorbitol dehydrogenase,SDH)是山梨醇转化为糖原的关键酶,家蚕卵中山梨醇含量的变化与卵期滞育的发动、持续和停止有着密切的平行关系。家蚕有3个SDH基因,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