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城市医疗救助体系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m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湖北为例,通过对我国城市现行医疗救助不同类型及多种形式的实施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开展多元化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衔接模式,为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提供政策上的依据和参考。  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收集分析梳理医疗救助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开展医疗救助的政策、制度和法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成果。  深入访谈法:采用小组、个人访谈法,了解医疗救助医疗服务提供方和管理方对当前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中的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法:采用规范的、标准化问卷调查表了解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供方医疗救助机构及管理方。调查主要内容包括救助资金的筹集与使用、医疗救助的服务内容、救助方式、救助水平,救助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救助管理机构的运行状况以及衔接机制等。  专家咨询法:对国内周运清等1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专家咨询,听取意见和修订建议。  综合分析法:对现有相关救助资料和各种报表、年度分析报告等进行数据采集、资料分析整理。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用EXCL等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关系分析。  2.研究结果  (1)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贫困和社会救助等理论的系统回顾和分析、比较,明确当前导致我国城市健康贫困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人口沉淀、剩余劳动力的冲击、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调控的失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以及劳动者本身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观念等。  (2)对现行城市医疗救助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分析显示:保障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利益,单一的政府救助难以应对社会转型期的贫困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努力,还需要全社会参与形成合力。非政府组织中,慈善社会团体参与城市医疗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部分。在政府主导中的救助体系中,医疗救助法的缺失,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商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平价(惠民)医院的发展缓慢、福利彩票公益金运行管理欠规范、城市化进程中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现有的救助体系中缺乏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影响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开展。在非政府以慈善社团为主的组织中,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滞后、现行的公益捐赠缺乏税收激励机制、捐赠市场缺乏有效管理、捐赠环境失衡、慈善文化和理念错位,影响了人们参与医疗救助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政府责任、建立救助网络、着重管理、注重公平是医疗救助法立法的基本思路。  (3)调查显示:在城市困难群体中,年龄老化和文化素质偏低、患病率高、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是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病交加”的重要原因。另外一方面,城市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困难,医疗救助人数不断增加与救助资金节余沉淀使供需的矛盾“凸”现;医疗救助服务内容不完善,医疗救助门槛设置过高,救助方式滞后,救助对象确定困难影响了医疗救助的整体效果和利用的可及性。在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中,医疗救助观念淡薄,服务意识和态度存在偏差,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行为欠规范和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是导致救助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在医疗救助管理机构中,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不强、办公经费紧张和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以及有效的协调机制是当前发展城市医疗救助体系的重要障碍。  3.建议与构想  (1)拓展思路、转变观念。城市医疗救助需要转变救助观念,转换现有模式。建议:①救助由大病到慢性病和常见病,从住院到门诊的循序渐进地扩展救助范围。②促进健康公平,逐步取消起付线。③适当提高救助比例,提倡分类设置救助比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按病种定额付费,④转事后救助为事前或事中救助。  (2)强化政府职能。建议:①理顺关系,合理统筹整合救助资源,完善医疗救助的建制工作。②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健全救助网络,实现城市医疗救助管理组织化和专职化。③建立医疗救助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减少政府开支,提高工作效率。④建立医疗救助管理的监督机制,重点关注对救助对象的资格审查、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救助单位自身的监管。⑤应强化政府的外部职能,主要包括合理控制物价上涨、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困难职工就业扶持制度等。  (3)建立多渠道的筹集资金的机制,整合局部到整体,个体到群体的多渠道筹资优势。可探索以下途径:①借助法律手段强制征收遗产税(尤其是高收入者)等税收。②在积极做好现有国际医疗援助项目的同时,总结经验,继续争取和拓展更多的国际社会的援助项目的资金支持。③突出慈善、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社会团体组织的作用,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动员全民参与,建立奉献爱心的有效载体。④通过工会组织建立各单位内部的职工互助基金⑤提高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提成比例。⑥鼓励更多的公医疗机构对医疗救助对象采取直接费用减免和其它的优惠措施。  (4)健全医疗救助法律体系。积极借鉴美国、港、澳等发展经验,应当从立法、规范、形式、监督等多方面加快法律制度建设,扶持医疗救助事业的健康发展。  (5)加快医疗救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医疗救助和城镇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在管理和服务层面的衔接有利于减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减少阻碍,提高救助对象的利用可及性。建议:①医疗救助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医疗保险。②降低或取消城镇医疗保险起付线。③城镇医疗保险补偿后医疗救助进行二次救助。④城镇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非救助对象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⑤完善救助信息平台的建立,对象的确立、资金的筹集与结付、定点医院的监管以及互认的机制。⑥通过劳动监察部门加大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执法检查的力度,督促他们完善农民工的相关保障,如工伤保险、人身意外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  (6)加快推进平价(惠民)医院的建设。  (7)建立医疗救助与预防相结合的衔接机制。即构建社区卫生医疗救助服务网络。  (8)在公立医疗机构中建立医疗救助对象医疗减免和优惠制度。  4.本研究的创新  (1)本研究从医疗救助系统的视角出发,首次将政府主导的医疗救助模式与非政府以慈善社团组织为主开展的医疗救助模式纳入到系统的研究中进行研究,特别是“美国微笑”列车唇腭裂项目和美国“格列卫”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疗救助项目,从开展医疗救助的影响因素、救助资金的筹集、救助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和总结,突破了原有研究仅局限于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中心的城乡医疗救助和中英城市合作“UHPP”项目自身的层面。  (2)在针对不同形式城市医疗救助开展以来所面临的问题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在对拓展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整合、构建救助管理平台以及相应的衔接机制等方面率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构想。
其他文献
手术室是医院资源交叉汇聚的工作部门,是医院集中优质资源救治伤病员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层开始重视手术室的工作效率、效益及其流程的优化。合理的手术室工作流程有利于医院的整体运营水平的提高,流程的科学设计与有效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手术效率和医疗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基于客户视角和数据分析的管理工作,它是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通过分析数据查找问题所在并指导改进措施、衡量改进效果的
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是干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高素质执政人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事关新时期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