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铁矿存在下Mn(II)非生物氧化对体系中As(III)氧化和迁移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Wi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纤铁矿(γ-FeOOH)体系中,Mn(II)非生物氧化过程对As(III)氧化和迁移过程的影响。  首先,通过动力学实验和表征分析,探讨Mn(II)在γ-FeOOH上的非生物氧化行为。其次,通过Mn(II)-As(III)同时氧化过程、As(III)预处理过程和Mn(II)预处理过程实验,探讨Mn(II)对体系中As(III)吸附和氧化的影响。最后,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探讨γ-MnOOH存在下Mn(II)对As(III)吸附氧化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Mn(II)可在γ-FeOOH表面通过非生物氧化生成锰氧化物(MnOx),而且生成量在pH7.5~8.4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在Mn(II)-As(III)同时氧化过程和As(III)预处理过程中,Mn(II)的加入促进了溶液中As(III)的去除(包括吸附和氧化)。由于在γ-FeOOH上生成的MnOx对As(III)的氧化作用,溶液中As(V)的浓度会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溶液中总As浓度则在反应初期的快速降低之后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这是由MnOx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占据了部分吸附位点将As(V)释放到溶液中所造成的。但是,在Mn(II)预处理过程中,由于Mn(II)预先在γ-FeOOH表面老化生成的MnOx占据了部分活性吸附位点,溶液中As(III)的去除程度相比于其他两种过程都要低。相应地,该过程中As(V)的生成速率也低于其他过程。研究发现,吸附态的As(III)的氧化在As(III)氧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溶液中As(V)更多的来源于吸附的As(III)氧化,而非水溶性的As(III)氧化。此外,在上述三种过程中,溶液中As(III)的去除以及溶液中As(V)的释放与体系的pH值、Mn(II)初始浓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在Mn(II)、As(III)以及γ-MnOOH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Mn(II)的加入对溶液中As(III)和总As的去除起到了促进作用,对As(V)释放到溶液中的速率起到了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体系的pH值和初始Mn(II)浓度越高,这种效应越为明显。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大数据时代众多概念中的核心技术,将其与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相结合,论述钢铁企业如何构建高性能的BI 体系。并以成本管理系统为例,举例说明决策支持系统在
安莎霉素是以AHBA为独特起始单元的一类特殊Ⅰ型聚酮类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这一类天然产物,本实验室一直致力于安莎霉素生物合成和新颖安莎
本文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为单体,以淀粉为基材,Span-60和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邻二甲苯为连续相,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制备天然高分子絮
本论文主要探讨50万吨煤制甲醇合成装置的在线测算并优化合成转化率的问题。甲醇合成工序在甲醇制造中占据关键地位。本文将软测量方法对该甲醇合成装置的合成气单程转化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