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新闻类作品跨媒介阅读教学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加强新闻类作品教学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点。现有关于新闻类作品的研究多从理论角度进行阐释,缺少实践角度的关注和探讨。本研究遵循混合研究范式,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新闻类作品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基于实证研究资料进行客观归因。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及原因,研究引入跨媒介阅读方法,分析其与新闻类作品教学的适切性、可行性和基本原则,并制定具体实施策略。研究发现,当前新闻类作品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文体认知偏差,教学内容偏重语言赏析和情感体悟,忽视作品实用性;强调信息接受,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学生批判环节,使其难以有效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教学与现实脱节,教学理念忽视时代性,未能关注学生媒介素养;课堂中存在干扰效应,教师难以将多种媒介有效融合,影响教学效果。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当前考核制度过于重视其他文学体裁,教师又缺少新闻知识培训,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教学方式也相对陈旧,同时还与教师面临巨大课业压力有关。将跨媒介阅读与新闻类作品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从适切性角度看,这种结合符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聚焦于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并弥补其思维发展不足。从可行性角度看,现有学术研究为二者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也为其提供了技术保障和人才基础。二者融合还应参考以下原则:一是跨越融合原则,即使用媒介时需注重媒介间融合;二是文体优先原则,即媒介只是辅助手段,教学仍应立足语文本位;三是互动对话原则,即教学应以互动与交流为主。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具体策略:第一,准确把握媒介特征和新闻体裁,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第二,立足“实用性”组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选文特色,引入检索性阅读等跨媒介阅读方式完善新闻类作品阅读方法;第三,借助媒介资源对新闻类作品进行批判性还原,引导学生分析多种媒介平台和媒介文本中独特的表达风格,通过比较阅读、读写转化等综合性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第四,完善评价模式,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与新闻活动构建不同的评价标准,利用“媒介平台”扩充评价主体,实现多维度、多方式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性功能。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沟通交流、传递情感的重要方式。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五大教学板块之一,更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对口语交际的教学,或者采取了比较机械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口语交际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以沈阳市W中学教师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初中统编本教材中关于口语教
学位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在中国革命光辉历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文化瑰宝,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在当代仍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落实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有其必要性,而如何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有效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语文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调查当前革命传统作品教学情况,通过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
学位
如何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育研究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现有研究多从理论层面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提出的相关策略存在一定的泛化倾向,以至于相关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发掘空间。因此本研究以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遵循混合研究范式,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深入了解当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实证研究资料进行客观归因。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采用“大概念”理
学位
研究了100~250℃下镁铝层合板的应力松弛行为。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应力松弛后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应力松弛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镁铝层合板的应力松弛速率较快,而在第二阶段时趋于平稳;随着温度的升高,镁铝层合板的应力松弛速度加快,且温度越高,其应力松弛的极限越小,应力松弛极限从100℃的83.8 MPa减小到250℃的5.7 MPa。
期刊
古诗词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大力推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意境教学成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激发和彰显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审视当前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多还停留在形式层面,未能抓住意境的本质及其理解,还需进一步深化。因此,本文力图在意境教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和整体性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围绕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以及意
学位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育研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现有研究多从理论层面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提出的相关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泛化现象。本研究依照混合研究范式,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入了解当前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根据实证研究资料进行客观归因。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和原因,指出采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高
学位
近年来,大众对于女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尊重女性的呼声显著提升,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女性的偏见仍然存在。这些带有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的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学科具有育人功能,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通过教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健康的性别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
学位
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议题。现有研究多从理论层面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但在实践层面相对薄弱。本研究以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遵循混合研究范式,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深入了解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实证研究资料进行客观归因。针对现实问题及原因,将“思辨性”引入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当中,并分析教学的契合性与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论述类文本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研
学位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悲剧性作品选文比例近半,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悲剧性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积极的正面作用,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都有益。本文意在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悲剧性作品选篇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寻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教学价值、教学原则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悲剧性作品教
学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古诗词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增强文化底蕴,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篇目较多,古诗词教学比重较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意象是构成古诗词的要素,是诗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