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回流在冬季长江水强化混凝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化混凝技术是在现有常规水处理工艺基础上,不另增加处理单元,以提高出水水质为目的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传统的强化混凝工艺大多需要以增大混凝剂的投加量为代价,因而提高了制水成本,这也不符合当前制水行业节能降耗的主题。冬季长江水温度较低,浊度也较低,要使这些含量较少的悬浮物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形成絮体,并较好地通过沉淀去除,往往需要相对地增大混凝剂,来为这些颗粒物提高足够的凝聚合体,这使得沉淀池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效混凝剂成分。因此,本文将探索一种适合冬季长江水的强化混凝技术,通过试验来加强对沉淀池污泥的有效利用,提高沉淀池出水水质,降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也节省部分污泥处置成本费用。  试验首先针对冬季长江水,在聚合氯化铝(PAC)与聚二甲基二烯丙氯化铵(PDMDAAC)复配形成的复合混凝剂(1#PAC)、普通PAC(2#PAC)和聚合硫酸铁(PFS)三种混凝剂中优选出适宜的混凝剂,认为此季节2#PAC较为经济适用;试验还发现在不改变现有工艺的条件下,这三种混凝剂在增大投药量的情况下都可以提高沉淀池出水的浊度和的CODMn去除率。  采用两种PAC进行了污泥回流的试验,认为最佳回流比为8%,并且污泥回流之后可有效提高沉淀池出水水质,并降低了投药量。分析其原理为:充分发挥剩余混凝剂的电中和及吸附性能;增多絮凝池的体积较大的固体颗粒,为絮凝提供凝聚的核体;污泥回流后增大悬浮颗粒碰撞的几率,形成较密集的絮体和矾花,能更好地发挥网捕和卷扫作用。  在按8%的比例进行污泥回流的基础上,投加0.1mg/L的PAM之后,还可进一步改善混凝效果,此时在2#PAC投加量为2mg/L的情况下,也可将沉淀池出水浊度降到4.5NTU,CODMn去除率达到32.4%。因此建议在混凝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尝试投加少量的PAM,以改善混凝效果。  同样在按8%的比例进行污泥回流的基础上,投加0.1mg/L的KMnO4之后,能有效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如此时在2#PAC投加量为2mg/L的情况下,沉淀池的出水CODMn的去除率也可达到35.1%,并且还能将出水浊度降到4.8NTU。故认为在原水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可采用投加高锰酸钾+污泥回流的工艺。
其他文献
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建筑废物的重复循环利用。通过破碎废混凝土获得再生集料,使用再生集料拌制的再生混凝土是混凝土循环使用的有效的途径。为了在我国实际结构工
钢管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具有承载能力高、塑性和韧性好、耐冲击和振动荷载、耐火和防腐蚀性能好、制作简单和施工方便,且经济性好,整体美观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对钢管
学位
碳纤维混凝土(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nceret)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短切碳纤维而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作为智能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还具有机敏性。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实现对混凝土结构在服役期间的健康监测以及遭受自然灾害时对结构的损伤积累和剩余寿命进行及时的早期预报。本文主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探讨了碳纤维混凝土的压敏性原理、制作
论文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研究了单体质量比、引发剂质量比、油水体积比、反应体系pH值、EDTA加入量、反应时间对PDA特性粘度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屋建筑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大跨度桥梁以及大交通量的城市桥梁和高层建筑日趋增多。而桩基础无疑是这些大型建筑物安全可靠且极为
对于混凝土力学性能来说,影响因素有很多,原材料的性能特征、水灰比、砂率、强度等级、养护条件以及龄期等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
连拱隧道是随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而提出的新型大跨度隧道结构形式,与洞外线路连接方便,在适应地形条件、环境保护以及工程数量上具有优越性。在已有研究中,对连拱隧道施工围
抗滑桩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滑支挡结构,在世界各国滑坡治理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实践表明,与防治滑坡的传统措施如卸载、挡土墙等相比,抗滑桩能迅速、安全、经济地解决滑坡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有限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为了满足城市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筑向高、大、深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同时,给建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