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以陇南市成县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退耕工程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生态重建的重要切入点,是扭转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这也是退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就县域经济的发展看,促进农牧民的增收,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践证明,退耕还林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论文以陇南市成县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系统地分析了成县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阐述了成县退耕还林的过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成县农业结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研究了退耕还林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退耕背景下农业结构整体调整的状况,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策略。 正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的背景、面临的主要问题,综合阐述了国内外退耕还林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并对其差异进行了比较,提出国内今后的努力方向。第二部分研究了成县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资源环境基础,指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相对落后的社会状态是成县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底蕴,并进一步阐明资源赋存状况、生态环境底质与偏好种植业的农业结构状况难以耦合,因此必须结合退耕进行结构调整。第三部分,应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图文并茂的可视化表达方式,系统分析了1999-2005年间成县退耕还林的过程,勾勒出“规模大、分布广、树种全、模式多”的成县退耕还林特征,并指出退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体不明、重退轻管、科技缺失、弄虚作假等。第四部分对成县农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农业结构存在种植业传统不强、林业优势不优、牧业薄弱等问题。第五部分对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耦合关系行进了分析: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无论是退耕还是农业结构调整,都必须是建构在土地优化开发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退耕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又为退耕的科学实施提供了保障。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高度耦合,最终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用大量的资料对成县1999-2005年间退耕过程中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典型乡镇结构调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六部分主要探讨了成县退耕还林(草)与农业结构调整对策:进行区域功能科学定位,优化区域土地功能布局;进行制度创新,深化生态建设体制改革;提高人口素质,培植科技优势;结合生态治理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农业结构调整。第七部分为主要结论。
其他文献
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目前已在国土、水、生命健康和生物四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其中国土资源安全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水
GIS已经应用到社会、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但是,GIS及数据源专业程度较高,阻碍了GIS社会化、大众化的发展速度。作为多媒体技术之一的视频,早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深受喜爱。目前,
采煤沉陷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化规律是矿粮复合区土地整治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焦作韩王矿、方庄矿、九里山矿3个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根据沉陷地表破坏特
于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在西江干流的两个重要水文站——梧州水文站和马口水文站进行一个水文年度连续13个月的周期性采样,并且在各个典型水文过程进行连续采样,通过测定河流溶
随着传感器、遥感平台和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由各种传感器对地观测获取同一地区的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多传感器、多平台、多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和多时相)越来越多。但是各类不同的遥感影像既有其各自主要的应用特点和对象,同时也有相应的局限性,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则是富集这些多传感器遥感信息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作为一种遥感信息综合处理与分析的技术,其研究正成为遥感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学术界对旅游非优区的研究逐渐深入。哈密地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素有“新疆的缩影”之称,其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条件和交通优势。但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与研究的深入,人为活动对海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也是海洋环境科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之一。国家大力推进实施的海洋战略带来了新一轮的对近岸海域、海陆过渡带开发建设的热潮。同时,人为活动的显著增强,为近海环境埋下了隐患,生态环境压力增大,近海环境遭到污染,无一不显示了近海环境质量存在恶化的趋势。故此,展开海水环境质量变化与人为活动的响应
海岛礁地表覆盖变化检测与分析,是海岛礁测绘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项工作,可以普查海岛礁地表覆盖情况,编制海岛礁地图,实现海岛礁地表覆盖动态监测。通过动态监测,掌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