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质是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气质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比如Fox等人曾研究过气质与共情的关系,结果发现趋近气质儿童相比抑制气质儿童在亲社会行为维度上的得分更高,但是抑制气质儿童的唤醒程度并不比趋近气质儿童低。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抑制气质儿童的共情能力真的不如趋近气质儿童吗?他们之所以表现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是因为他们理解他人痛苦的能力更弱还是较难做出对他人痛苦的行为反应?本研究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采用Hoffman等人对于共情的定义,从认知和情感两个角度考察不同气质儿童的共情能力的差异,并把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程度作为儿童认知共情能力的表征。本研究采用实验观察法对132名24~36个月的幼儿的气质、共情和观点采择等变量进行测量,其中气质的测量主要采用前人使用过的趋近——抑制气质测量范式,共情的测量包括对主试的共情和对婴儿的共情,而观点采择则通过图片任务和藏与找任务进行测量。为了更加细致地考察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还使用礼物任务和零食任务对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进行了测量。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1)不同气质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没有显著差异。(2)抑制控制能力对儿童气质(趋近、抑制)和观点采择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在抑制控制能力较好的情况下,不同趋近水平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差异不显著,而高抑制水平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显著高于低抑制水平儿童;在抑制控制能力较差的情况下,高趋近水平儿童的观点釆择能力显著低于低趋近水平儿童,高抑制水平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也显著低于低抑制水平儿童。(3)对于共情,趋近气质儿童具有更多的积极兴趣、亲社会行为和情感担忧,而抑制气质儿童具有更多的个人痛苦。针对本研究核心问题的结论是:抑制气质儿童之所以在共情任务中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并不是由于他们无法理解到他人的痛苦(因为他们的认知共情能力并不比趋近气质儿童要差),而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痛苦。本研究探讨了气质与观点采择和共情的关系,研究结果增进了我们对于不同气质儿童的观点采择和共情能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