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周末》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因其报道聚焦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而受到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其报道代表党和政府的施政理念和宣传导向,传递着党中央的声音。两份报纸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参考意义,特别是悉心研究其新年献词,能够从中探究和发现媒体新年献词的一定规律。作为一年一度的“命题作文”,各大媒体在抢时间、拼速度、比质量的同时,基于不同的倾向和立场也会产生不同的写作框架。《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和《人民日报》元旦献词凭借其特别的写作视角,特有的语言风格,特定的舆论导向,不断呈现质量上乘的年度佳作,业已成为受众岁末年初的重磅期待。本文选择《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两份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考察在不同倾向和立场下的两份报纸在新年献词表达上的异同,力求探究其隐含的写作框架,并试图提出改进建议。以框架理论为支撑,借助中国台湾学者臧国仁提出的高中低三个层次框架结构,对《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近二十年新年献词的标题、主题、发文数量、发表时间、内容结构、版面设置、关注群体、话语风格、情感基调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是在“披露现实—正视矛盾—迎难而上”的框架下展开的。该框架呈现出重真实客观轻宣传导向、重弱势群体轻上层社会、重人文关怀轻制度诉求的特点。为进一步发挥《南方周末》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框架进行适当调整。一是进一步认识国情,避免“民粹主义”倾向;二是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避免“上纲上线”倾向;三是进一步弘扬正能量,避免过度低沉倾向。《人民日报》元旦献词是在“回顾—分析—展望”的框架下展开的。该框架呈现出重舆论引导轻人文关怀、重整体概述轻个体凸显、重宣传效果轻真实披露的特点。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元旦献词必须兼具政治性、新闻性和人文性,既有政治宣传功能,也有大众传播功能和人文关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