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阻器阵列电路仿真与物理器件实现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tv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大数据时代迫切的大规模数据存储需求,传统的大容量非易失性存储技术显得后劲不足,亟需工业界和学术界研究开发新型的大容量非易失性存储技术,以便有效缓解当前及未来大规模数据存储的严峻挑战。忆阻器阵列作为最具前景的新型非易失性存储技术之一,具有长耐久、非易失、高速度、高密度和低功耗的卓越性能优势。然而,其产品化和商业化的进程仍面临电路和器件两方面的科学与技术难题。本文针对于忆阻器阵列在非易失性存储领域的应用,从电路仿真和物理器件两方面展开研究,其主要工作如下:
  第二章针对学术界关于忆阻器阵列读操作最坏情况的分歧与争议,我们采用Gauss-Seidel迭代法,对忆阻器阵列读操作进行了全幅阵列仿真研究,从选中单元位置和数据存储状态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忆阻器阵列读操作的最坏情况,为忆阻器阵列仿真分析和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在忆阻器阵列高低阻态随机均衡分布的情况下,通过研究忆阻器单元位置对读操作电流的影响,我们确定了忆阻器阵列读操作的最坏选中单元为位于阵列字位线远源端的忆阻器单元。然后,以该忆阻器单元为读操作选中单元,研究分析了忆阻器阵列各个区域的数据存储状态对读操作的影响。对于读低阻态操作,读操作电流主要受阵列旁通电路短接效应的影响,其最坏数据存储状态为所有未被选中忆阻器单元都为低阻态。而对于读高阻态操作,读操作电流主要受阵列串扰电流注入效应和旁通电路短接效应共同作用的影响,而这两种效应又与忆阻器阵列的器件和电路参数相关,因而其最坏数据存储状态情况需按情况讨论。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与忆阻器阵列电路参数相关的阈值阵列尺寸Nth指标,该指标可以用于判定忆阻器阵列读高阻态操作的最坏数据存储状态。
  第三章针对大规模阵列尺寸下忆阻器全幅阵列模型仿真效率低、内存开销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忆阻器阵列电路集总仿真模型,该模型可以通过灵活地选取不同的缩减系数对忆阻器阵列进行合理地简化。在忆阻器阵列操作最坏情况下,我们从忆阻器阵列电阻、忆阻器阵列读操作、忆阻器阵列写操作和忆阻器阵列功耗四个方面对忆阻器阵列电路集总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显示,忆阻器阵列电路集总仿真模型在保证仿真精度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提高忆阻器阵列仿真效率和节省仿真内存开销,从而为忆阻器阵列性能评估、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第四章在前面两部分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以1S1R忆阻器阵列为例,分别从器件和阵列两个层面考察选择器单元器件参数优化设计范围,自底向上全面地仿真分析了1S1R忆阻器阵列中各器件和电路参数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为忆阻器阵列中器件和电路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首先,我们从器件层面仿真分析了选择器单元器件参数对1S1R整体单元特性的影响。1S1R整体单元的不同特性与选择器单元器件参数呈现不同的依赖关系,因此对1S1R整体单元特性进行优化需要综合权衡选择器单元对1S1R整体单元各特性参数的影响。然后,我们研究了规模为1Mbit的1S1R忆阻器阵列在满足一定的读写操作性能指标的前提下,不同的偏压策略对选择器单元器件参数设计范围的影响。从满足读写操作容限角度来看,能够实现选择器单元参数设计范围最优化的偏压策略依次为V/3、Floating、V/2,而从满足读写操作功耗角度来看,能够实现选择器单元参数设计范围最优化的偏压策略依次为Floating、V/2、V/3、GndFloating。最后,我们以V/2偏压策略为例,仿真分析了规模为1Mbit的1S1R忆阻器阵列中忆阻器单元特性对选择单元器件参数设计范围的影响。
  第五章制备了一种Au/Ti/TiO2/Au忆阻器阵列结构,通过材料表征和电学表征,研究了Forming过程与器件本征结构对TiO2薄膜忆阻器单元阻变行为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对忆阻器物理器件的制备与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在不同Forming限制电流下,Au/Ti/TiO2/Au忆阻器单元分别呈现出双极型阻变或台阶式阻变行为。通过对忆阻器单元高低阻态导电机制进行拟合分析,我们运用导电细丝模型对两种不同Forming条件下的阻变行为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结合Au/Ti/TiO2/Au忆阻器单元的器件结构给出了相应的唯象物理模型解释。为研究器件本征结构对Au/Ti/TiO2/Au忆阻器单元阻变行为的影响,我们对未经Forming的Au/Ti/TiO2/Au忆阻器单元进行了同样的电学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未经Forming的Au/Ti/TiO2/Au忆阻器单元呈现出阻变本征I-V特性,该阻变特性可通过将Au/Ti/TiO2/Au忆阻器单元分解成阻变层和非阻变层的2R串联结构进行解析重构。
其他文献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是一种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内的染色质非组蛋白核蛋白,富含酸性和碱性氨基酸,最早由Ellerman等[1]在小牛胸腺中分离和鉴定。1999年,学者们发现HMGB1可以作为一种炎性介质被分泌到细胞外[2]。此后,HMGB1的功能多样性逐渐被人们熟知。在细胞核内,HMGB1可以调节基因转录;在细胞外,HMGB1参与炎
过模O型Cerenkov高功率微波(HPM)产生器件在产生高功率、长脉冲和重频运行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通过模式控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径向尺寸带来的模式选择的问题,提高了功率容量,但是这类器件在向更高功率发展时,还是遇到了金属高频结构射频击穿的问题。本论文围绕过模O型Cerenkov器件金属高频结构射频击穿这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理论、仿真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了微波脉冲对金属高频结构的加热温升效应。建立了微波脉冲加热金属高频结构的热传导方程,通过格林函数的方法对热传
患者男性,51岁,因"过量饮酒后出现中上腹痛"于2008年9月18日入院。上腹部CT提示符合急性胰腺炎改变,未见其他异常。对症处理后腹痛好转,2周后复查增强CT发现胰颈部异常血管影并考虑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行上腹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重建后明确诊断。MRA提示腹腔干假性动脉瘤呈葫芦状,瘤腔开口于胃左动脉对侧,瘤体向下,长2.46 cm,直径1.38 cm,肝总动脉闭塞,脾动脉粗大。在急性胰腺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县级以上医院都可以开展结直肠癌手术。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结直肠癌的治疗,特别是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远没有达到规范化要求,一些基层医院的外科医生并未掌握结直肠癌的基本治疗原则。2010年,卫生部出台《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1],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编纂的针对单个疾病的临床指导规范,它对规范我国结直肠癌的诊疗行
在相关应用需求的推动下,高功率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HPM)产生器件的小型化、紧凑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无导引磁场Cerenkov型高功率微波振荡器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的优势,同时具有达到较高功率效率的潜力,但此类型器件在较高频段如X波段的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工作之前还没有相关实验结果的报道,因此,本论文对一种X波段无导引磁场Cerenkov型高功率微波振荡器开展了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器件开展理论与模拟研究。首先,研究了慢
桡神经自发性缩窄病变的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检测与桡神经卡压性疾病相似,较难鉴别。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采用电生理检测与高频彩超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诊断12例桡神经自发性缩窄性病变,并采用手术治疗,诊断准确,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主动脉夹层发病率逐年增加,其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1]。对于大多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通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来达到治愈目的[2]。而Stanford 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往往需要实施杂交手术。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并确诊Stanford 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8例,采用两站式杂交技术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锁骨下动脉瘤是罕见的周围动脉瘤之一[1-2],可导致瘤体破裂出血、神经受压以及上肢缺血等并发症。由于锁骨下动脉的位置特殊,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5年11月至2009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4例锁骨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手术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颅颈交界区(craniovertebral junction,CVJ)畸形发病原因众多,欧美国家发病以类风湿关节炎、Paget病、颅骨软化、成骨不全等继发性病变多见;国内发病病因尚缺乏流行病学证据,但一般认为先天发育障碍引起的畸形较多。CVJ骨性结构包括由齿突、枢椎椎体以及枕骨基底部构成的中轴柱以及围绕中轴柱的两个环形结构[1]。环形结构为枕骨大孔环和寰椎环,前者包括枕骨基底部分的外侧、枕骨髁以及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严重的腹腔镜胆囊手术并发症。此类并发症通常需要中转开腹或是二期修复,均会加重患者痛苦,増加腹腔感染的概率。是否能够在腔镜下完成损伤胆管的一期修复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11年6月我们进行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36例,就其中胆管损伤的修补方式和结果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