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流域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198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固相萃取、加速溶剂萃取和GC-ECD对邕江流域水体及沉积物中17种痕量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进行分析测定,在广西建立一套较为先进的有机氯农药分析测试方法和程序。本方法实验室空白未检出目标化合物,平行样相对偏差均<20%,本研究方法检出限为1~5ng·L-1,替代物加标回收率为103.5%~112.0%,样品加标回收率绝大部分在60~120%之间。   在不同季节对左江、右江,邕江上、中、下游相关河段,邕江的7条支流和南宁市6大主要企业排污口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左、右江两期水样除硫酸硫丹外,其余目标污染物均未检出,丰水期浓度略小于枯水期。邕江上、中、下游断面六六六总浓度为0.0028~0.0052μg·L-1,且硫酸硫丹均有检出。内河受到六六六污染,尤其是亭子冲。亭子冲的HCHs总含量为0.0393~0.1403μg·L-1,枯水期和丰水期各异构体组分含量特征分别为δ>α>β>γ和δ>β>α>γ。将亭子冲两期HCHs各个组分含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可见丰水期δ与β组分所占比率增大。除亭子冲和朝阳溪枯水期水样中检出4,4’-DDE外,其它内河两期水样中未检出DDTs。五个企业中,南化废水中有机氯农药种类最多,含量最大。   本论文同时对南宁市7条内河沉积物中部分有机氯农药进行定量分析,内河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总含量为2.13~4.34μg·kg-1,其中竹排冲沉积物中含量最低,心圩江含量最高。七条城市内河沉积物中均未检出γ-六六六,而4,4’-DDE和4,4’-DDD的检出率为100%。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沉积物在静态及悬浮状态下、不同pH、不同温度条件下,有机氯农药的溶解、水解和吸附释放规律。除七氯外大多数有机氯农药稳定存在于中性和酸性环境下,而碱性条件下,多数目标物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解,但环氧七氯溶解度较中性和酸性的大。α-六六六受到搅动时容易从沉积物上脱附进入水体。吸附实验中,玻璃器壁对有机氯农药存在竞相吸附作用。慢速吸附实验中,目标物在液相中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快速吸附较为一致,六六六同样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环氧七氯吸附解吸平衡时间较其它物质长,DDTs容易被吸附在沉积物中,只是静止状态下沉积物的吸附强度较悬浮态小。酸性和中性条件下,除硫丹-Ⅰ外,上层沉积物的浸出量大于或等于下层沉积物,且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浸出量之比极为类似;而在碱性条件下,目标物在上、下层沉积物中的浸出量相当。
其他文献
结合狮子冲M1、M2出土散砖铭文和丹阳仙塘湾墓、金家村墓出土完整卤簿画像,可以对刻划砖铭的含义展开讨论,并复原它们在完整画像中的位置,进而明确拼砌规则.借助这一方法,不
长期以来,水环境容量仅指地表水环境容量,未包括地下水环境容量。但随着地下水污染情况的加重,地下水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环境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以
铺钱葬俗盛行于宋元明时期,据放置方式及钱币数量,可分为散铺类、行列类、吉语类、北斗七星类、五星类、八卦洛书类.散铺类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元代中晚期至明代则以行列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尤其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无论从经济的体量还是多样性,都有了质的变化.但也正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与之
人类对一些物品产生特殊情感,源于在其中发现了价值与意义,即“博物馆性”.确定了博物馆性,通过博物馆化的行为将其与现实时空分离,“物”转化为“博物馆物”,这就是人类的收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型绿色能源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电池的首选,逐步在动力能源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以碳负极材料为代表的现有锂离子电池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长寿命、高容量、快速充放电的要求。锡基材料凭借其较高的理论容量以及较成熟的改性方法成为最具前景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然而,锡基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应用和开发的最大阻碍。本文从氮掺杂入手,以富氮试剂为原料制备出含动态共价键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京都大会见证了博物馆定义的发布、阐释、讨论及搁浅的全过程.博物馆新定义为何难产?新定义有何创新和缺陷?也许可以从最近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
在坚定文化自信和文旅融合等多重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已从追求体量大、数量多进入到注重高服务品质、高文化效能和满足观众需求的转型新时代.随着博物馆服务领域不
故宫博物院2008-2019年举办的古代书画展可分为常设展和专题展两类.常设展题目确立的要点是发挥藏品优势,塑造品牌展览.专题展在策划上注重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平衡;主题阐释上
传统民居作为居住建筑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广袤的村落、场镇中分布着,其中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在这个地区独特的气候、地理、人文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是文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