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和多氯联苯(Polych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重要的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OCPs中最为常见的包括滴滴涕和它的降解产物(DDTs)、4种构型的六六六(HCHs)和六氯苯(HCB)等;PCBs则由具有不同氯取代数的209种同类物组成。OCPs和PCBs会对人类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已被世界各国禁止使用。但由于这些污染物的持久性特征,仍在各类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在淡水鱼中也有不同污染水平的OCPs和PCBs。人群通过食用鱼类后产生OCPs和PCBs的饮食暴露,进而有可能引起潜在的健康风险,需要加以关注。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渔业基地。本文从2011年到2017年按年度采集了太湖五种鱼类共173个样品,分析研究了这些样本中OCPs和PCBs的污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太湖鱼体中OCPs(DDTs,HCHs,HCB)和PCBs污染浓度水平为77.8–654 ng/g脂重和16.7–84.4 ng/g脂重,污染程度处于世界中等水平;组成分布特征显示DDTs是其中最主要的有机氯农药,占OCPs总浓度的97.9%;四到六氯取代的PCBs是最主要的多氯联苯污染物,尤其是五氯联苯,平均浓度百分比为26.5%,其次是四氯联苯(23.7%)和六氯联苯(19.9%);来源解析表明,太湖鱼体中OCPs和PCBs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历史的残留物。通过对太湖鱼体中OCPs和PCBs污染浓度变化与区域社会发展相关因素指标之间的统计学分析研究,发现鱼类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和区域社会发展相关指标存在着显著性相关性,其中DDTs和PCBs的浓度变化随着区域第二产业从事人数比例分别平均每年下降7.1%和4.9%,而HCB的浓度每年增加19.7%,HCHs没有发现类似趋势;然而HCB浓度水平的增加可能与工业生产,工业制造的燃烧排放和废物处理有关,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消费太湖鱼类的健康风险评估数据显示,采用太湖五种鱼体样品中的平均浓度,在叠加效应下的目标污染物(DDTs、HCHs和PCBs)的平均总日摄入量(EDI)为3.01 ng/kg bw d–5.41 ng/kg bw d(儿童),成人为2.65 ng/kg bw d–4.76 ng/kg bw d,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食品农业组织规定值。儿童的摄入量都普遍高于成人,需要多加关注。食用太湖鱼类鱼产生DDTs、HCHs和PCBs的风险指数值(除DDT中鲫鱼和翘嘴红鲌)外都小于1,表明食用太湖鱼类基本不会产生对人体产生潜在的致癌和非致癌性健康风险。太湖鱼体中OCPs和PCBs共存时对致癌和非致癌性的相对风险值贡献率不一样。致癌风险中DDTs引起的相对风险值占比达到63%,在非致癌风险中则以PCBs为主,占比高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