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瘦鹃和黎烈文时期的《自由谈》——以1932年改革前后的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piece_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并在《中国文艺副刊史》中提到,研究副刊史的任务有六条。本文的研究任务在于其中三条:第一、研究同一副刊《自由谈》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作用。第二、研究代表性副刊《自由谈》的内容和形式。第三、对代表性副刊《自由谈》的编辑、作家进行探讨。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自由谈》的历史和改革,其中包括中国报纸副刊产生的原因、《自由谈》的创办和历史、《自由谈》1932年的改革和意义;第二章周瘦鹃时期的《自由谈》,其中包括:周瘦鹃生平及性情、周瘦鹃时期《自由谈》特点、周瘦鹃“把关人”特点、周瘦鹃的局限;第三章《自由谈》改革,其中包括改革的原因、黎烈文生平、黎烈文时期《自由谈》特点、黎烈文“把关人”特点、改革的具体措施;第四章《自由谈》改革后的变化和影响,其中包括《自由谈》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自由谈》与鲁迅杂文、《自由谈》功能的转变、《自由谈》与公共批评空间。本文的重点是第二、三、四章,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把新闻学和传播学知识加以融合。周瘦鹃和黎烈文“把关人”的特点比较是本文新颖之处。   第一章中,要想探讨《自由谈》的创办和历史,需要把《自由谈》的创办放到副刊产生的背景中,所以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国副刊产生的原因,《自由谈》是中国副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早期的副刊,副刊产生的背景当然也是《自由谈》产生的背景。同时,作为副刊的个例,《自由谈》的产生又有其独自的原因,本文也做了论述,比如席子佩等人的推动。接下来本文安排了《自由谈》的创办和改革,之所以安排第三节《自由谈》1932年改革和意义是想以此说明1932年《自由谈》改革的意义重大,一则要引出下文,二则说明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中,介绍了周瘦鹃的生平,在第三章第一节中,介绍了黎烈文生平。通过这两节主要是想让读者了解到两位编辑生长环境和知识背景的不同,不同的生长环境、知识背景造就了两者不同的文学观和价值观,不同的编辑方针,这也是《自由谈》呈现两种风格的主要原因。周瘦鹃的编辑特点是“迎合受众”、“网罗传播者”,而黎烈文的编辑特点是“培养传播者”、“引导受众”。貌似细微的变化(表面文字和前后位置的变化),但其中大有可论述之处。因两者编辑思想不同、编辑权的使用方式不同,造成《自由谈》内容、风格、形式、题材的不同,本文对其前后做了比较。文章的最后一章论述了《自由谈》改革后的变化和特点,由于鲁迅杂文是改革后的《自由谈》的主要内容,所以本文也作为重点,让《自由谈》与鲁迅杂文独立成节。  
其他文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部管各社团,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司局:rn2020年6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
期刊
关于客观公正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这是个老话题,之所以旧话重提,是因为又有所感触。近期阅读报纸,发现散见报端的某些新闻报道,不够客观公正。比如有一篇人物报道,作者用尽美
古语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既是精神的门户,也是艺术的血液。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情感为基调和诉求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凭借真实、朴素、温馨
农民工的难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但是对于农民工自身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整的健全。社会上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心程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出现了聚合传播、分众传播、社群传播、场景传播等新型传播形态。同时,互联网+带来了四大“返祖现象”,分别是传播的返祖,从依靠硬性广告传播到依靠口碑传播;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突发8.0级强烈地震,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全国人民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之中,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当今,电影产业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电影产业
本研究通过WoS收集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5本代表性期刊在2011-2016年中出版的所有文献,采用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统计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文本可视化方法描绘国际远程
ICIS 2011 is the 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t will be held on November 18-20,2011,in Guangzhou,China.You are
司法案件报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一直是新闻的热点,也是新闻学者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我国学者一般多从新闻和司法的角度从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模式中加以研究。本文试从新闻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