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作物生长、资源利用及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7次 | 上传用户:kiss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持农田地力、增加农田复种指数、合理利用农药化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心环节。水旱复种轮作是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和改善土壤环境的基本措施,也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优势耕作制度之一,在稻田资源优化配置,土壤养分良性循环、作物稳产、养地、节肥、农民增收、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对作物生长、资源利用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群体生物量,其中“油菜—花生—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两种种植模式表现较好。“蔬菜—花生‖玉米—晚稻”和“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这两种稻田水旱轮作种植模式能促进晚稻分蘖,从而保证较多的有效分蘖,更利于水稻增产。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能有效提高后茬晚稻的叶绿素含量,其中“油菜—花生—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表现较显著。2.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晚稻群体根干重、群体地上部总干重和植株总干重均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渐增加,且较冬闲连作均能提高晚稻群体地上部总干重和植株总干重,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的群体根干重增长较明显,“紫云英—早稻—晚稻”群体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总干重表现较好。总结得出“绿肥—早稻—晚稻”和“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的各项指标总体表现较好,更有利于晚稻增产。3.各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年有效积温利用率、水分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均高于冬闲连作照模式,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晚稻—晚稻”和“绿肥—晚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轮作模式表现较好,值得推广。4.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能提高土壤pH值、有机质并促进土壤速效N、P、K的释放,“紫云英—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或“蔬菜—花生‖玉米—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水旱复种轮作模式改良土壤肥力效果较好。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还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细菌、固氮菌、真菌、放线菌等等微生物的繁殖,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和“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最佳,其在土壤酶活性方面表现也较好。5.稻田两年水旱复种轮作后的土壤TOC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LOC分蘖期最高,成熟期最低,SMBC均在分蘖期最高,DOC均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土壤TOC的差异变化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孕穗期和成熟期,LOC的出现在返青期和孕穗期,DOC的出现在成熟期和返青期,SMBC的出现在分蘖期和返青期。“冬闲—早稻—晚稻”的土壤TOC、DOC变化幅度最大,“油菜—花生—晚稻”的土壤LOC变化幅度最大,“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的SMBC的变化幅度最大。“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在孕穗期的TOC含量较高;“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能在晚稻生长的前期和中期积累较多的土壤LOC;“油菜—花生—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在返青期和成熟期的土壤DOC含量较高,在孕穗期和抽穗期的SMBC的含量较高,均差异显著。土壤各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大小关系为:TOC>LOC>SMBC>DOC。
其他文献
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是细菌根据细胞密度变化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调节机制。铜绿假单胞菌中N-acylhomoserine lactone(AHL)类信号分子介导QS系统由lasI和rhlI合成的信
本论文共分为4个部分:1.综述近年来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的研究进展。2.探讨鱼类BAFF基因研究的意义。3.通过RT-PCR和RACE技术,从条纹斑竹鲨鱼(Chiloscyllium plagiosum)脾
该文以异丙醇-水的分离为研究对象,采用吸水能力很强的4A沸石分子筛为吸附剂,以乙二醇为载液,成功地用吸附蒸馏方法对异丙醇水溶液进行了分离,得到了99.7﹪以上纯度的异丙醇.从
该文通过采用丙稀酰胺(AM)与丙稀酸(AA)的随机共聚物的Mannich改性方法和丙烯酸、丙烯酚胺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铰(DMDAAC)共聚方法合成一系列两性聚电解质.测定其粘度,并研
本论文创制了一种适于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镁可控制备的方法,研究了以锌和镁的碱式碳酸盐为前驱体然后进行程序升温焙烧得到均分散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镁,讨论了过程中诸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