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性母爱与女性创作——杜拉斯和张爱玲的比较性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家张爱玲和法国作家杜拉斯的生活处在同一个时代,她们都是优秀的在当时极具个性的女作家,而且她们的作品呈现出相似的主体意蕴。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她们作品主题的相似性,其一是她们都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解构,刻画了一系列疯狂偏执、自私变态的“恶母”形象;其二是她们笔下的爱情总是与绝望的基调联系在一起,或者是抽象的情欲冲散爱情,或者是现实的物欲扼杀爱情,总之,寻找爱情是绝望的。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以作品分别对母亲形象和绝望的爱情主题分析之后,在论文的第三章,从作家创作论的观点来解释为什么她们会表现出这两个相似的主题,以童庆炳的“缺失性经验”、西苏的女性写作源头论以及弗洛姆“爱的艺术”共同来看张爱玲和杜拉斯的创伤性的童年经验特别是母爱的缺失让她们成为作家并对她们的性格和作品色彩造成的影响。张爱玲和杜拉斯同时也都是时代感极强的作家,她们的作品表现了现代人冷漠绝望的生存状态,从而使她们的作品具有世界文学主题研究的意义。
其他文献
“自然美”作为美学领域的一个子项,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中国美学中。中国美学系统中一向有“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20世纪发生的两次美学热潮中自然美
後晉沙門可洪的《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録》(以下簡稱《可洪音義》)是一部以辨析手寫佛經中的疑難俗字爲主要目的而編撰的大型佛經音義書。《可洪音義》成書以後,很快便傳播開來,以
本文从“名家求疵”入手,对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进行了探讨,考察了余光中名家求疵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和特色,进而梳理研究了余氏文学语言观的主要观点。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
通过对刘震云成熟时期小说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对日常之理的构建和追寻构成了刘震云成熟时期小说的逻辑起点和中心线索。无论是刘震云的“官场”系列小说,“故乡”系列小说,还是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