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和布氏田鼠(L. brandtii)同属于哺乳纲(Mammadia)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etidae)田鼠亚科(Microtinae)毛足田鼠属(Lasiopodomys)物种,为近缘种。二者形态结构相似,但生活史则有显著不同。棕色田鼠营地下生活,主要栖息在农田、林地和果园中;布氏田鼠是地面鼠类,主要生活在草原地区。为探讨不同生存环境对二者头骨形态发育的影响,以及头骨形态发育与挖掘方式、食性、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阐明地下鼠类和地上鼠类不同的进化机制以及环境压力与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提供资料,本研究对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头骨的形态结构、功能形态学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共剥制棕色田鼠头骨标本123例,布氏田鼠头骨标本106例;测量了颅全长等69个头骨变量。依据两种鼠颅全长、颧宽等特征,对所有头骨标本进行年龄分组,选择成年组标本,以颅全长为协变量对其他头骨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比较这些变量在两种鼠间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方法,分别比较两种田鼠的性别间差异;以颅全长为自变量,采用公式Y=aXb,进行头骨变量的异速生长分析,并进行种间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布氏田鼠相比,棕色田鼠头骨的颧弓发达,下颌骨较宽而高,提供了更多的咬肌附着点;骨体坚实、下门齿发达、齿面最外缘呈铲形,拥有较高的下门齿挖掘效率。这一系列特征与其挖掘活动相适应。异速生长分析结果表明,棕色田鼠的颧弓各部、下颌骨各部都呈现正的异速生长,这也是棕色田鼠对适应其挖掘活动的投入。(2)与布氏田鼠相比,棕色田鼠臼齿咀嚼面较大,门齿宽厚强健,这与其取食绿色植物根茎叶等多纤维食物的食性相适应。异速生长分析发现,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的下颌骨体、颧弓各部为正的异速生长,这与二者均是植食性动物有关。此外,两种鼠的臼齿变量为负的异速生长,即在头骨仍继续生长时,臼齿咀嚼面已经基本达到固有状态,这更有利于其取食。(3)与布氏田鼠相比,棕色田鼠头骨的鼻骨发达,为其嗅觉器官的进化提供了结构基础;听泡较小但较为致密,可能与其震动通讯有关,同时布氏田鼠较大的听泡是与其复杂多变的地面栖息环境相适应的。异速生长分析表明棕色田鼠鼻骨变量均为正的异速生长,体现了其嗅觉通讯的强化;棕色田鼠的眼窝变量均为负的异速生长,意味着其视觉的退化。(4)棕色田鼠头骨的性二型不明显,这与其单配制的婚配制度相适应。而布氏田鼠头骨具有明显的性二型,且雄性比雌性更加强壮有力,这与其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使得雄性面临更大的食物、配偶、领域压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