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注重分析话语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旨在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以费尔克劳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模式为指导,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对2012年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第一场总统竞选辩论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讨了话语生成者如何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他们的意志和观点,揭示了政治话语中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论文主要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分析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在话语中的实现过程,从及物性、转换生成、语气、情态和人称代词五个角度分析2012年第一场总统竞选辩论的语言特点;从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框架入手,通过回答“话语中发生了什么?”“话语参与者是谁?”“话语参与者之间关系如何?”以及“语言在话语生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四个问题进一步阐释了首场总统竞选辩论与话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展现社会语境和话语中的权力关系解释了话语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统治阶层如何运用语言实施意识形态的控制和维护自己的权势。  通过对2012美国总统竞选首场辩论的批评性分析,我们发现,在政治话语中,演说者会巧妙地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和策略影响和控制听众意识,从而实现其政治目的。批评话语分析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批评性意识,锻炼其批评性思维,对进一步提高其阅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可以使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政治话语,为阅读者提供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思路。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和交际能力,增强自身对语言社会功能的认知。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探讨俳句对加里斯奈德诗歌《偏僻乡村》(1968)和《高峰之险》(2004)的影响。作为深谙日本文化的生态诗人,斯奈德将俳句糅合到自己的生态思想中,并在其作品创作、精神追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