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对我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和预报,有效地减少和降低由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危害,研究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根据1959/1960~2009/2010的51个冬季中国496个台站的逐日日平均,气温资料和持续性低温发生的特点,提出了单站持续性低温和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两种客观定义,并描述和统计了51个冬季我国持续性低温的特征及其变化。一次单站持续性低温事件指的是单站连续5天或5天以上均为低温日;事件起始时间长度持续5天及以上,并且影响台站数超过50个则称之为区域持续性低温。根据区域持续性低温的定义,统计出91次事件,分析了区域持续性低温发生频数的地理分布和气候趋势。以2008年事件为例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在这类持续性低温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气候意义上分析了大气低频振荡与中国冬季持续性低温的一般性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数、持续时间、影响台站数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以86/87冬季为分水岭,86/87冬季之前发生频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大;而在86/87冬季之后则发生频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影响范围缩小。(2)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新疆南部和长江以南两个区域,且新疆南部亦为持续时间的大值区。其中,西藏、青海一带无论是在频数上还是在持续时间上都为减少的大趋势区。(3)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数和持续时间的EOF具有类似的分布形势。其中空间场表现为:第一模态全场大部分地区同号;第二模态表现为我国南部、西南部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反相变化的分布形式。第三模态的空间场的特征为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反位相变化形式。第四模态的空间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反相变化。对应的时间序列也包含年际和年代际变化。(4)运用联合EOF方法揭示了我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演变过程,得到了4种典型演变模态。第一种模态表现为:始于西北,以西北路径入侵,事件达到顶峰后向西北退缩,并结束在西北;第二种模态表现为:始于西北,以偏西路径,转偏北路径入侵我国;第三种模态表现为:始于我国西北偏西,以西北路径入侵,并在西南结束;第四种模态表现为:始于东北,偏北路径入侵我国,并主要发展于南方。(5)2008年冬季的持续性低温事件,是由中高纬地区与热带地区的低频活动配合的结果。当MJO处于位相3(印度洋的热带对流活动增强)时,中国西部出现冷异常中心,东北出现暖异常中心;当MJO位于位相7(西太平洋的热带对流活动增强)时,冷异常中心出现在中国东北,而西部为暖异常区。通过对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场、海平面气压异常场和850hPa风场异常场的分析得到,中高纬大气低频环流提供了有利于持续性低温事件的气候背景,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共同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6)伴随着东印度洋对流活动由抑制转变为增强,我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发生前后的温度异常场也呈现出低频尺度上的变化。当东印度洋区域的对流活动受到强烈的抑制时,全国为暖异常,有两个暖中心,一个位于内蒙古中部,另一个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当东印度洋区域热带对流活动由抑制转为增强时,我国的低频温度场逐渐由偏暖转变为偏冷,冷异常从北方地区延伸至长江以南,而西南部分地区和华南地区偏暖;东印度洋区域的对流活动最强时,全国为冷异常,冷大值中心位于长江中游地区。(7)在中高纬,持续性低温事件发生前后,低频西伯利亚高压指数与我国低频温度场相关显著。当西伯利亚高压减弱时,全国除西南外为负相关,暖异常大值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到华北地区。西伯利亚高压由减弱变成开始增强,持续性低温事件爆发时,负相关大值区位于我国新疆、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表明我国北方开始由暖异常转变为冷异常;正相关大值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表明这片区域仍为暖异常。事件爆发后的第10天,西伯利亚高压仍然处于增强状态,负相关更为显著,冷异常大值区位于内蒙古西部,新疆西北部和长江以南。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和热带大气低频振荡通过EAP波列,共同影响了我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