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梨象成虫取食对紫薇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薇梨象Pseudorobitis gibbus Redtenbacher是一种危害紫薇的新害虫,目前国内对该虫研究主要是生物学特性以及种群的空间格局和预测预报。本文主要通过室内外试验及观察,研究了紫薇梨象成虫对紫薇枝梢、花等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危害以及对紫薇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步分析了该虫对紫薇不同花色的趋性。结论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紫薇梨象成虫对紫薇不同方位枝梢的危害不同,其中对紫薇植株的上部和东部的枝梢危害最严重,危害率分别达95%、85%;对北部和下部危害较轻,危害率分别为80%、70%,通过分析,差异性显著。紫薇梨象成虫对不同花色紫薇枝梢的危害性也不同,其中对红花紫薇危害最严重,危害率达86.31%;对白花紫薇危害最轻,危害率达83.12%,但通过分析,差异性不显著。紫薇梨象成虫随着虫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虫口密度5头/株时,紫薇的受害率达70%左右,虫口密度20头/株时,紫薇的受害率最大,达95%左右。紫薇受害后,不仅生长衰弱,还会延迟紫薇开花时间,减少紫薇开花量,大大的降低了紫薇的观赏价值。(2)经野外调查发现,紫薇梨象成虫对紫薇不同花期也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紫薇花芽从发芽到完全开花受害越来越轻;花蕾的受害程度随着花蕾的生长先轻后重然后再变轻,其中在7月31日、8月18日为拐点;而花朵的受害程度先重后轻。紫薇梨象成虫对紫薇不同方位花蕾的危害也不同,其中对紫薇植株东部花蕾的取食量最大,达20%左右;北部取食量最少,为5%左右,经过分析,差异性极显著;紫薇开花量还会随着虫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开花量越来越少。对于单枝紫薇虫口密度为5头时,紫薇开花量最大,达80%左右;单枝紫薇虫口密度为40头时,紫薇的开花量最少只有10%左右。(3)通过室内观察,结合林间调查发现:紫薇梨象成虫对紫薇四种不同花色的趋化性有一定差异。利用培养皿和“Y”型嗅觉仪两种方法测定,其选择结果一致:其中该虫对红花趋性明显,对四种花色的趋向顺序为:红花>紫花>粉花>白花。经分析,紫薇梨象成虫对红花、紫花、粉花、白花的选择性都极显著(P=0.0001,0.0001,0.0002,0.0003<0.01)。通过对四种花色的趋色性试验表明,红色>紫色>粉色>白色,其结果与趋化性一致。经过DPS分析,该虫对红色与紫色、粉色、白色之间的选择差异极显著(P=0.0004,0.0001,0.0001<0.01),偏好红色;对紫色与粉色、白色之间的选择差异显著(P=0.023,0.0001<0.05),偏好紫色;对粉色和白色的选择差异显著(P=0.0001<0.01),偏好粉色。
其他文献
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可开发和利用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目前,大量的秸秆资源被直接焚烧,污染环境,形成雾霾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秸秆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是
<正> 静脉穿刺是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术,本文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静脉穿刺时穿破血管后采用再探针、指压等方法进行补救。共穿破118例,补救成功88例,成功率达到74.5%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来自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在社会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王八、水鱼、脚鱼,是一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以中华鳖为实验对象,密切结合我国的养殖生产实际,在已有的实用配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自1932年第五届奥斯卡奖开始颁发以来,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已经评选出八十多部优秀的动画短片。这些短片或因独特的风格、或因精湛的技术、或因耐人
研究背景:众所周知,许多细胞的关键功能,比如细胞分裂分化成为特定细胞、对刺激因子的应答,甚至细胞死亡,都是通过细胞信号转导和基因活化来完成的。多年来的研究证实“二聚化
2.4-2.2Ga锆石年龄槽被认为是地球演化历史中岩浆作用的静寂期,代表板块俯冲停滞或减速的动力学过程。然而,在中国的华北克拉通中部带、塔里木克拉通和全吉地块等地不断报道
本文实验的学校,每个年级都会根据学生成绩将班级分成两个层次。成绩较好的班级叫创新班即学优生,另一种班叫平行班即普通生。学优生是学校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生在总数中所
研究背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姿势和特定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力线,它们受年龄、性别、体重、骨盆形态等变量的影响[1-3]。近年来,在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和研究其病理机制中,脊柱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