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煤中硫的赋存状态及热解迁移特性研究

来源 :安徽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uluoyanyu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中硫赋存状态及热解过程中各形态硫的迁移特性不仅为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建立煤脱硫技术的关键。本文选取六种两淮煤样对其中各形态硫进行测定,对潘北矿煤(PBK)和桃园矿煤(TYK)进行溶剂分级萃取,利用GC/MS考察了PBK萃取物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然后,利用热解手段在300℃-900℃、N2氛围下热解PBK、TYK及其脱灰煤,重点考察了PBK和TYK热解过程中焦油、气及半焦/焦中各形态硫的分布及迁移,另外,研究了脱灰预处理对煤热解特性及各形态硫迁移的影响;最后,结合类煤含硫模型化合物的TPD-MS及Py-GC/MS分析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含硫化合物的热解特性和硫的脱除。研究结果发现:煤中各形态硫的分布与煤的成煤环境有关。在六种煤中,硫含量较高的PBK和TYK中主要以硫铁矿和有机硫为主,GC/MS显示PBK萃取物中的有机硫主要以硫醚、硫酚及噻吩硫等化合物形式存在。不同温度热解半焦/焦中各形态硫的迁移结果发现PBK和TYK各形态硫的迁移规律基本一致。在300-500℃范围内主要发生有机硫的分解并向硫铁矿硫转化,释放H2S、CH3SH、SO2和COS等气体含硫化合物,导致热解焦油中硫含量逐渐增加;500-600℃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硫铁矿发生分解并向有机硫转化,释放H2S、SO2和COS等气体含硫化合物;600-900℃范围内热解半焦/焦有机硫的含量略有降低,含硫气体化合物逸出减少,热解焦油中硫含量逐渐降低。但是硫酸盐的含量略有增加,硫铁矿的含量基本不变。脱灰煤和原煤在热解过程中各形态硫的迁移特性不同。与原煤相比,300-500℃范围内脱灰煤不同温度热解的半焦/焦中有机硫的分解降低,焦油中硫含量减少。但是硫铁矿明显分解,气体化合物的逸出增加;500-900℃范围内热解半焦/焦中硫含量均比原煤热解的半焦/焦中的低,说明灰分能够影响煤在热解过程中无机硫与有机硫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提高气体含硫化合物的逸出,降低焦油中的硫含量。类煤含硫模型化合物的TPD-MS和GC/MS的分析结果发现,在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中C-S键的断裂是它们转化的关键,裂解生成的Sn与内部的H或者O自由基结合释放H2S、CH3SH、SO2等气体含硫化合物,升高温度不稳定有机硫易发生向噻吩硫的转化。结合原煤和脱灰煤的热解特性及模型化合物的热解推测煤热解过程中各形态硫的迁移特性是:在300-50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主要发生有机硫C-S键的断裂生成Sn和含硫化合物自由基,Sn与煤中的H或者O自由基结合释放SO2及H2S气体,Sn和含硫化合物自由基与煤中的有机质或者无机质反应生成有机硫或硫铁矿,挥发性的有机硫释放到焦油中导致焦油中硫含量逐渐增加,非挥发性的有机硫留在焦中;500-600℃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发生硫铁矿的分解,生成硫化物和Sn,Sn既可与煤中的H或者O自由结合生成H2S和SO2,也可与煤中的有机质反应生成有机硫留在焦中或者释放到焦油中,高温半焦/焦中的非挥发性有机硫向噻吩硫转化,导致焦油中硫含量降低;600-900℃热解半焦/焦中主要以噻吩硫为主,高温裂解一部分向硫酸盐转化,一部分释放到气体含硫化合物中。
其他文献
SSD具有读写速度快。可以明显提升整机反应速度的特性,但由于其对主板性能和操作系统有一定要求,所以不少使用古董机和XP系统的朋友,认为自己的PC和SSD无缘,从而失去了廉价提升老
近些年来,高新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丞待解决。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公司不仅在初创期需要投入大量启动资金,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资金流的依赖程度也非常高,这就迫使高新技术企业在融资环节面临巨大的压力,这极大的限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否及时有效且持续性的获得资金支持,不仅是公司提高经营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应用“堆焊后镗削修复”、“电刷镀修复”这两种表面维修技术,先后两次成功对轧机的主减速机轴承座孔进行现场抢修。
本文通过笔者时元器件LM76的解读,阐述如何对元器件进行开发和应用。LM76是由数字温度传感器和双线温度窗霄比较器组成的,它具有功耗小、量程宽、串行总线接口等优点。文中解读
单点登录(SSO)可以消除多个应用服务系统之间的重复认证过程,但会加重认证负载,引起单点失效的风险,导致服务中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具有集群功能的单点登录系统,将用户登录请求分